間斷性與不間斷性

[拼音]:Shao Yong

中國北宋哲學家。生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其祖先為范陽(今河北涿縣)人,幼年隨父徙居共城(今河南輝縣),隱居於蘇門山百源之上,勤奮好學,潛心學問。共城令李之才曾授以“物理性命之學”,即《周易》象數之學,邵雍深入探索,多所自得,以先天象數之學名於世。他和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並稱北宋五子,為理學重要人物。晚年居洛陽,和富弼、司馬光等交遊,所居稱為“安樂窩”。嘉祐時,曾屢被推薦,均堅辭不受。熙寧十年病卒,終年67歲,贈祕書省著作郎,諡康節。著作有《皇極經世》、《漁樵問對》、《伊川擊壤集》等。

邵雍的哲學思想基本上屬於客觀唯心主義,也包括一些唯物主義的內容。邵雍認為宇宙的本原是太極,太極生出天地,天生於動,地生於靜。“動之始則陽生焉,動之極則陰生焉”,“靜之始則柔生焉,靜之極則剛生焉”。動之始生陽,動之極生陰,陰陽互動作用,於是形成日月星辰;靜之始生柔,靜之極生剛,剛柔互動作用,於是形成水火土石。這是說天之動生出陰陽,地之靜生出剛柔。他又認為陰陽二者本是一氣,說:“本一氣也,生則為陽,消則為陰”;“氣一而已”。他又認為太極是不動的,太極顯發而有變化的功能,於是生出數、象和器來,說“太極不動,性也;發則神,神則數,數則象,象則器,器之變,復歸於神也”。

邵雍認為天地萬物的生成變化是按照“先天象數”的圖式展開的。他把這先天象數歸之於心,說:“先天之學,心也”,“先天學心法也,故圖皆自中起,萬化萬事皆生乎心也”。他所說的心既是個人的心,也是宇宙的心。邵雍認為,人是宇宙間“物之至者”,人靈於萬物。萬物具有聲色氣味的特性,人的耳目口鼻具有接受聲色氣味的功用。他提出“以物觀物”,認為“以物觀物”則明,“以我觀物”則暗,反對認識客觀事物時加入主觀感情的成分。他還認為人所以靈於萬物,最根本的在於人能知天地萬物之理,說“夫所以謂之觀物者,非以目觀之也,非觀之以目,而觀之以心也,非觀之以心,而觀之以理也”。他提倡“反觀”,要求既不蔽於物,也不蔽於我。但是他又認為,聖人“能以一心觀萬心、一身觀萬身、一物觀萬物、一世觀萬世”,能以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工、身代天事,極度誇大“聖人”智慧的作用。

邵雍按照象數,把天地從始至終的過程區分為元、會、運、世,以此為宇宙歷史的週期,一元十二會,一會三十運,一運十二世,一世三十年。一元實際上就是一年的放大(年十二月,月三十日,日十二時辰,一時辰三十時分),共十二萬九千六百年。邵雍斷定,世界的歷史,以此為週期,由興盛到衰亡,周而復始,迴圈不已。天形成於元的子會,地形成於醜會,人產生於寅會。人類歷史發展到第六會已會,即堯之世,達到了興盛的頂點;從午會即第七會開始,便由盛而衰,這是夏、商、周到宋的歷史時期;到了亥會即第十二會,天地歸終,萬物滅絕。另一元,也即再一週期又將開始。在一個週期內,歷史是退化的,由堯至宋,經“皇、帝、王、霸”四個階段,一代不如一代。這是神祕主義的宿命論的歷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