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店

[拼音]:caizheng faxing

[英文]:currency issue for fiscal purposes

經濟發行的對稱。國家為彌補財政赤字而增加的貨幣發行。

一國的財政預算,主要靠政府收入來保持政府支出,並保持財政收支的基本平衡。當政府支出增長過快,而收入增長有限時,就會發生財政赤字。出現赤字以後,可能採用多種籌資措施,如增加稅種、提高稅率以擴大稅收來源,向社會發行財政債券,向銀行借款(或透支)或要求中央銀行購買財政債券。財政擴大稅收或向企業與個人出售財政債券不會引起中央銀行貨幣供應量的擴張,因而也不會出現直接的財政發行;而向中央銀行借款、要求中央銀行購買財政債券,則會直接影響中央銀行的貨幣供應量,是一種因財政赤字引起的貨幣創造,有可能導致通貨膨脹。

財政發行不直接等同於通貨膨脹。用貨幣創造來彌補財政赤字,還有赤字性質、赤字變化趨勢以及赤字額度大小與時期長短的區別。在政府非生產性支出膨脹、戰爭與社會波動而造成財政赤字,或財政赤字延續時間很長的情況下,國家只能靠增發貨幣來彌補預算赤字,這樣,必然會使貨幣供應量不斷增長,引起物價水平上升,從而導致通貨膨脹。如果是由於政府對生產建設的早期投資過大而出現赤字,但在一定生產和投資週期中有可靠的收入增長,且赤字的數量不大或持續時間很短,那麼,即使用增發貨幣來彌補財政赤字,一般在貨幣滯後效應的6~24個月以內,也不一定導致通貨膨脹;因出現暫時性的財政赤字而增發的貨幣只會引起物價水平的一次性上升,而不會助長通貨膨脹。

中國在1958~1960年、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1985年後的幾年中都出現過數額不等的財政發行,其方式主要是財政部向中國人民銀行的借款和存款帳戶透支。在經濟體制改革中,財政部對企業發行國庫券和其他債券來平衡預算,在理論上不影響中央銀行的貨幣供應量。但由於中國的資金市場不發達,企業管理中漏洞多,銀行幾乎承擔全社會的流動資金供應,因而一部分財政赤字和企業虛盈實虧與擠佔挪用,間接而迂迴地轉化為財政發行,加大了貨幣供給的壓力,成為通貨膨脹的一個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