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建設投資規模
[拼音]:jingchuang
中國古代宗教石刻的一種。創於初唐,盛行於唐宋時期,以後轉衰,但到明清時仍有雕造。幢是梵名“馱縛若”的譯名,原是一種絲帛製成的傘蓋狀物,頂裝如意寶珠,下有長杆,於佛前建之。據《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佛告天帝,若將該經書寫在幢上,則幢影映在人身上即可不為罪垢染汙。因此佛教信徒多建幢以作功德。初唐時期,開始用石刻模擬絲帛的幢,現存較早的紀年石幢,是陝西富平的永昌元年(689)八月立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經幢一般可以分為幢座、幢身、幢頂3部分,都是分別雕刻,雕好後再累建成整體的。幢座多是覆蓮狀,下設須彌座。幢身呈柱狀,多作八面體,上雕經文或佛像等,有的幢身又分為若干段,上面的柱徑小於下面的柱徑,中間用大於柱身的寶蓋相隔。蓋上一般刻著模擬絲織品的垂幔、飄帶、花繩等圖案。幢頂一般刻成仿木構建築的攢尖頂,頂端託有寶珠。幢體上所刻佛經,主要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也有少數刻心經、楞嚴經等。有極少數刻道德經的是道教石幢。刻經所用文字一般是漢字,個別的有用少數民族文字的,如河北保定就有刻西夏文的明代石幢。石幢的雕刻細緻,造型優美,是珍貴的古代石雕藝術品。
唐代的石幢
結構比較簡單,一般幢身只有一段,最多兩段。現存紀年最早的永昌元年八月幢,下半部已殘斷,僅存高1.36米的幢身。比較簡單的幢,可以陝西隴縣的開元十六年(728)幢為代表,幢高2.1米,幢座是方形石基上的寶裝覆蓮座。幢體為八邊形,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經文下刻紀年等。幢頂也作八邊形,每邊刻一尖拱龕,龕內有一尊座佛。原來可能還有寶珠頂,但已遺失。比較複雜的幢,可以五臺山佛光寺的大中十一年(857)及乾符四年(877)幢為代表,幢身分兩段,下段長而粗,上段短而細,中間隔以雕垂幔、飄帶的寶蓋。頂部是上頂寶珠的攢尖頂。
宋代的石幢
結構比較複雜,造型優美,雕造技術已趨成熟。五代時出現了三段的形式,如蘇州雲巖寺顯德五年(958)經幢。北宋時期這種三段幢身流行,造型日趨優美,其中儲存完整的是河北趙縣寶元元年(1038)造經幢。該幢高15米餘。幢座底層為 6米見方扁平的須彌座,其上建八角形須彌座2層,共3層須彌座。其束腰部分,雕刻金剛力士、伎樂等。在須彌座上雕出寶山以上承幢身。幢身分為三段,中間隔以雕垂幔、飄帶的寶蓋,在蓋上又加有一層仰蓮以承託上段的幢身。在最上一段幢身上端又承託八角城及釋迦遊四門故事。幢頂也分作三段,最下一段上承屋簷,最上一段上承寶珠,但寶珠經近代重修,已不是原物。這座經幢採用多層形式,比例勻稱,形象華麗,雕刻精美,是經幢雕刻高峰時期的典型作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參考書目
閻文儒:石幢,《文物》1959年8期。
陳明達:石幢辯,《文物》1960年2期。
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陝西所見的唐代經幢,《文物》1959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