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A.
[拼音]:Shuizu yinyue
[英文]:music of Sui nationality
水族主要聚居在中國貴州省南部三都縣以及毗鄰的荔波、獨山、都勻等地。少數散居於黎平、從江、榕江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南丹、環江、河池等縣,人口286487人(1982年統計)。水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通用漢文。水族的傳統節日端節(水族的新年,農曆九月亥日)和卯節(農曆六月卯日),人們聚會歌舞,以緬懷祖先,祝頌豐年,慶賀團聚。青年男女則相互唱歌交遊。
水族的民間音樂可分為民歌和器樂兩類。
民歌
有山歌、酒歌、古歌、兒歌等4類。
山歌
又稱單歌,多在節日聚會、走村串寨時,或在山野田間演唱。以歌唱愛情為內容,如相遇歌、交友歌、相愛歌、戀歌、耍歌、單身歌等。單歌多由 1人獨唱,有時也有兩人唱、齊唱的形式。各種形式必有一個固定的歌頭,基本聲腔為:其結尾是一個有眾人幫唱的擴充樂段,民間稱之為打和聲。據傳說歌尾是模仿鳳凰的鳴叫聲而來。它除重複歌詞的最後一個詞之外,其餘全用虛詞,音調上可以即興地加以發展、變化,這也是歌手們在演唱時著意雕琢的部分。下面是 3種不同的歌尾:水族山歌全曲只用do、re、mi、sol4音,為宮調式四音音列。有時男子用高八度的假聲演唱,音樂高亢而粗獷。有些地區用山歌調演唱古歌,形式仍為一領眾和。
酒歌
是一種有領有和的對歌形式。問歌與答歌講究內容與形式的嚴格呼應,對答要構成完整的雙句,因此也稱雙歌。酒歌多在莊重熱烈的酒席間演唱。曲首一般均有說白作引子,隨後有一個開朗熱情的歌頭,中段為一領眾和的對歌,結尾是打和聲。最末一句詞為齊唱,以示祝賀和烘托氣氛。下例為宮調式四音音列的酒歌《請你多喝幾杯》的開頭和結尾:
古歌
有3種:
(1)敘事古歌,以演唱神話傳說故事為主,也講述水族人民的歷史傳統和古老的民族風情。一曲多詞,多用山歌或酒歌的音調演唱,歌尾由眾人齊聲讚頌故事主人公的名字。
(2)禮俗性古歌分“丟”和“詰俄伢”兩種。丟是在接親嫁女的酒宴或追悼亡人的場合,由老人演唱,內容多敘唱婚喪古理和緬懷故人;詰俄伢(直譯為五個老奶奶講道理)亦名詰歌。在水族人民遇有重大事件或發生糾紛時,則宴請村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來調解、評理。老人通過念唱詰歌,來判斷是非,平息紛爭,曲調接近口語。
兒歌
結構方整、音樂清新明快。
水族民歌的曲調,基本上只有單歌、雙歌兩個母體曲調,其他各種民歌的曲調,都由其變化而成。單歌、雙歌的區別只在歌頭與歌尾,其主體歌詞部分,皆為吟誦性歌調,基本上是歌詞聲調的記錄。單歌的歌頭、歌尾旋律起伏較大,多裝飾音,節奏自由,旋律性較強;雙歌的歌頭、歌尾旋律起伏較小,節奏平穩。
器樂
水族民間樂器有蘆笙、莽筒、木鼓、銅鼓等。
水族舞蹈均用蘆笙伴奏,其中蘆笙舞、鬥角舞是由高、中、低3支蘆笙組成的所謂“三滴水”領舞,同時加以數量不等的莽筒。舞曲由若干樂段連綴而成。曲調剛勁有力,強音突出,具有強烈的節奏感。在喜慶的日子裡,敲擊銅鼓和木鼓是水族人民的傳統娛樂活動。有兩種演奏形式:一種是銅鼓與木鼓的合奏,多由男子在場院或河灘演奏;一種由婦女們圍坐木樓,敲擊銅鼓取樂。擊鼓時,由敲擊鼓心、鼓邊或鼓棒互擊,奏出不同的音色和節奏,形成紅火熱烈的氣氛。
水族音樂的主要特徵是:
(1)音域較窄,一般在五度範圍以內,多用do、re、mi、sol4音構成,常以do為主音;
(2)喜用跳進後級進的旋法;
(3)民歌各歌種除曲首旋律略為舒展外,其餘多為一字一音,因而使民歌的曲調富於朗誦性;
(4)在演唱古歌時,常以升fa代替sol音,使旋律具有獨特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