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特恩海姆,C.
[拼音]:Wang Tao
近代政論家、文學家。原名畹,字利賓,號蘭卿;中年改名為韜,字紫銓,號仲弢;晚號天南遯叟。筆名甚多。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年少即有才名。科場失意後,去上海,入英國人麥都司所設墨海書館從事著譯。太平天國革命時期,曾上書太平軍將領,獻攻取上海計謀。後遭清政府通緝,移居香港,應英國人理雅各之聘,從事中國經書的譯述。同治六年(1867)冬,赴英國,順道遊歷法、俄等國家,至同治九年始返香港。十三年起擔任香港《迴圈日報》主筆,接連發表政論,鼓吹變法自強。光緒十年(1884),東遊日本,作《扶桑遊記》,向國內介紹日本明治維新後的情況,同年由香港移居上海。此後創辦弢園書局,主講上海格致書院,並繼續從事著述宣傳。
王韜主張詩歌創作“寫懷抱,言閱歷”,自抒性情,反對“宗唐祧宋”、“摹杜(甫)範韓(愈)”(《蘅花館詩錄自序》)。他認為文章應該因時而變,“貴在乎紀事述情,自抒胸臆,俾人人知其命意之所在而一如我懷之所欲吐”(《弢園文錄外編自序》),他是最早利用報刊宣傳政治主張、報道各種見聞的報人。他的報刊體文字,如收入《弢園文錄外編》的政論文等有意不守桐城義法,只求辭達,不刻意求工,而曉暢明白,自成佳文。這些文章使古文通俗化,對清末文體的變化有重要影響,成為梁啟超新民體的前驅。所作筆記如《甕牖餘談》等,記載太平天國的掌故見聞,有史料價值。短篇小說《淞隱漫錄》,當時曾有人改名為《後聊齋志異》出版。《海陬冶遊錄》,記滬上風俗,滿紙豔語,則不免洋場庸俗氣息。
王韜學重經世致用,又貫通中西,一生著作甚富。其《弢園老民自傳》所載,有26種。實則不止此數,據後人統計,不下40餘種。其重要者,有《弢園文錄外編》、《弢園尺牘》、《蘅花館詩錄》、《淞隱漫錄》、《甕牖餘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