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劇穿戴

[拼音]:Liao Qingling

遼聖宗耶律隆緒和仁德皇后、欽愛皇后的永慶陵,遼興宗耶律宗真和仁懿皇后的永興陵,遼道宗耶律弘基和宣懿皇后的永福陵,總稱慶陵。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右旗索博力嘎(白塔子)北約十餘公里的大興安嶺中。陵墓分佈在一條東西橫亙的大山南麓。該山遼代名永安山,後改稱慶雲山,現蒙古語名瓦爾漫哈(意為有磚瓦的沙丘),俗稱王墳溝。三座陵東西排列,間距約2公里,通稱為東陵、中陵和西陵。1914和1922年林西縣知事和法國神父閔宣化曾先後挖掘中陵。1930年軍閥湯玉麟對全部陵墓進行盜掘,三陵的石刻哀冊被掘出土。1939年日本侵佔期間,日本人田村實造等又對三陵進行實測、攝影,並臨摹了東陵壁畫,掠去一部分文物。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工作隊等單位作過調查,並對哀冊上的契丹小字進行了研究。

墓葬形制

三座陵墓都有陵門、享殿和神道,均為東南向。遺蹟多殘毀。在中陵享殿的西南方殘存石刻陀羅尼經幢1座。墓室都有前、中、後室及4個側室,用溝紋磚石灰漿砌,墓壁用磚3層,墓頂用磚兩層,墓內及墓門都抹石灰,再彩繪壁畫。東陵儲存較好,前室平面方形,其餘各室是圓形,各室之間有長甬道相連。墓內全長21.2米,最寬15.5米,最高約6.5米。日本人挖掘東陵時曾出土有枋、槫、斗栱等小木作構件,但原有結構情況不明。中陵和西陵均已塌毀,墓室多為八角形,前室呈十字通道狀。

壁畫

三座陵墓內都有壁畫,現僅東陵儲存了摹本和照片資料。內容有裝飾圖案、人物和山水等。墓門及墓內磚砌仿木結構上,飾紅、綠彩、墓門上鴟吻飾黃褐彩。仿木結構細部及墓壁上方,用工筆彩繪龍鳳、花鳥、祥雲、寶珠以及網格狀圖案,是已發現的遼墓彩畫中等級最高的。在墓道、前室及其東西側室、中室和各甬道壁面上,彩繪與真人等高的人物70餘個。墓道兩壁為15個戴圓帽、穿圓領窄袖長衫、執骨朵的儀衛和 1匹備有鞍轡的馬。前室南甬道與中室南甬道繪有同樣的儀衛。前室前半部分兩壁各繪6人樂隊,均戴有腳襆頭、穿黑袍。其餘40個人物,大部是男像,多數髡髮,少數戴圓帽,極少數戴直腳襆頭,均穿圓領窄袖衫,有紫、綠、青等色,腰圍革帶,均拱手或叉手侍立。僅有兩幅並立的女像,右側的帶黑紗帽,穿綠色左衽長袍;左側的梳髻,穿綠色窄袖長袍、紅色中衣、均左衽,腰圍繡帶,手捧披肩,似為前者的侍女。人像上方都墨書契丹小字榜題。最有特色的壁畫,是中室四壁所繪的山水畫,分別繪出春、夏、秋、冬四季風光,構圖嚴謹,鳥獸形象生動,應是描繪遼皇室四時捺缽之所的景色。(見彩圖)

石刻哀冊

三陵出土遺物多已散失,僅存部分石刻哀冊。其中漢文哀冊有聖宗、仁德皇后、欽愛皇后、道宗、宣懿皇后的各一合,仁懿皇后哀冊僅存篆蓋。契丹小字哀冊有道宗、宣懿皇后的各一合。1922年還從中陵抄寫出興宗和仁懿皇后的契丹小字哀冊冊文,原石已佚失。這些契丹小字哀冊和榜題,是發現最早的契丹小字資料,首次證實了契丹文的存在,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見契丹文石刻)。

參考書目

田村実造、小林行雄:《慶陵》,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1953。

鳥居龍蔵: 《遼之文化》図譜第四冊,日本東方文化學院東京研究所,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