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內特,R.B.
[拼音]:Shijianlun
[英文]:On Practice
毛澤東關於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代表著作。寫成於1937年7月。由於中國共產黨內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錯誤思想,使中國革命在1931~1934年遭受極大的損失。《實踐論》就是作者為著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觀點揭露黨內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的主觀主義錯誤而寫的。這篇著作原是作者在延安抗日軍事政治大學講授哲學時的講義中的一部分。1951年收入《毛澤東選集》第 1卷。
該著以實踐觀點為基礎,以認識和實踐的辯證統一為中心,系統地論述了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它具體地論述了實踐及其在認識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強調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它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社會實踐有階級鬥爭、政治生活、科學和藝術活動等多種形式,其中階級鬥爭給人的認識發展以深刻的影響;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推動認識發展的動力;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認識外界的真理性的標準;實踐還是認識的目的,無產階級認識世界的目的是為了改造世界;階級性和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兩個最顯著的特點。
該著具體地論述了在實踐基礎上認識發展的辯證過程,論述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係,批判了唯理論和經驗論的錯誤。它指出,人們的認識運動,首先經歷由實踐到認識的過程,即在實踐基礎上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過程的第一次能動的飛躍;經過實踐得到的理性認識,還須再回到實踐中去,這是認識過程的第二次能動的飛躍,是更重要的飛躍。它還深刻地指出,主觀和客觀相分裂,認識和實踐相脫離,是“左”右傾錯誤的認識論根源。它強調指出,人的認識過程反覆經過這兩次飛躍,對於某一發展階段內的某一客觀過程的認識運動,算是完成了,但是對於過程的推移而言,人的認識運動還沒有完成。人類認識發展的全過程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迴圈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的每一迴圈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
作者在文中論述了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相互關係問題。他指出,在絕對的總的宇宙發展過程中,各個具體過程的發展都是相對的,因而在絕對真理的長河中,人們對於在各個一定發展階段上的具體過程的認識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無數相對真理之總和,就是絕對真理。文中強調,客觀現實世界的變化運動永遠沒有完結,人們在實踐中對於真理的認識也就永遠沒有完結。馬克思列寧主義並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地開闢認識真理的道路。作者特別強調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反對一切離開歷史的“左”的和右的錯誤思想。文中還論述了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問題,指出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鬥爭,包括實現下述的任務:改造客觀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即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改造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係,以達到主觀和客觀的統一。
《實踐論》深刻地論述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科學地解決了幾千年來中國哲學史上爭論不休的知行關係問題。它用科學的認識論武裝了中國共產黨,教育全黨樹立馬克思列寧主義必須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觀點,為延安整風運動作了理論準備,為中國共產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奠定了哲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