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嵋電影製片廠

[拼音]:Yiwo'erjia Xiongnu Chengzhi

東西伯利亞匈奴城址。又名下伊沃爾加古城。年代約為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1世紀。位於蘇聯烏蘭烏德市西南16公里,地當色楞格河支流的伊沃爾加河下游右岸。1927~1929、1949~1950年先後由蘇聯考古學家Γ.Л.索斯諾夫斯基和А.П.奧克拉德尼科夫主持進行局部發掘。

城址大致呈長方形,南北長348米,東西寬約200米。東、南、西三面圍以4道土牆,每道土牆內側都有壕溝,牆與壕總寬35~38米。在城內發現80餘座住所遺蹟,發掘35座。一般為圓角長方形半地穴居址,面積約6米×4米,居住面夯實或抹泥,發現火塘遺蹟。牆用土坯築成,內面抹草泥,沿牆用礎石承託木柱。屋頂用檀、椽及橫置的圓木杆搭成,上面苫蓋樺樹皮和草皮。屋內有炕及木板鋪位。門設在南牆偏東南處。 城中心發現1座地面建築,面積13米×11.5米,結構與一般房屋相似,推測系首領住宅,其東側附建一小房,當系僕役居所。在此以東有一大型的生產性房屋,出土有生吹煉鐵爐,表明該城是外貝加爾地區的一個古代手工業中心。

城中出土的遺物有鐵器、青銅器、骨角器、石器、陶紡輪、寶石飾物等。出土的一件礪石上有“歲”“仇”“黨”3個漢字。陶器多輪制,器形有高達1米的甕,還有罐、缽、壺,有的壺底部印一“宜”字;手製陶有炊用三足器、球形鑊和較小的缸形器。出土的鐵鏵、鐵鐮等農具,黍粒、谷窖和牛、羊、豬、馬、狗等家畜遺骨,證明居民過著定居農牧生活。該城的文化與漢文化有密切聯絡。城內居民一說屬匈奴族,一說系遷來的漢民。至今當地布里亞特人仍稱該城址為“中國地”。此城毀於大火,推測為丁零人所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