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平湖
[拼音]:Wu dai Shi Guo
唐朝滅亡之後,在中國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五個朝代和割據西蜀、江南、嶺南和河東的十個政權,合稱五代十國。
五代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除後梁一個短暫時期以及後唐都洛陽外,後梁大部分時期和其他三代都以開封為首都。五代為期五十四年,有八姓稱帝(後梁、後晉、後漢各一姓,後唐三姓,後周二姓),共十四君。後梁和後周的君主是漢族人,後唐、後晉、後漢的君主是沙陀族人。他們都建國於華北地區,疆土則後梁最小,後唐最大。
十國是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和北漢。北漢建國於今山西境內,其餘九國都在南方。十國與五代並存,但各國存在時間長短不一,如吳越,割據於唐亡以前,直到五代結束後才為北宋所滅。疆土則南平最小,南唐最大。
五代的更迭和十國的割據
五代的更迭
自唐中和四年(884)黃巢起義失敗以後,唐朝名義上還存在二十餘年。但早被削弱了的朝廷威權這時更加衰微,新舊藩鎮林立,戰爭不休。國家分裂的傾向日益明顯。那時,羅紹威據魏博(今河北大名北),王鎔據鎮冀(今河北正定),劉仁恭據盧龍(今北京),諸葛爽據河陽(今河南孟縣東南)和洛陽,孟方立據邢(今河北邢臺)、洺(今河北邯鄲東北),李克用據太原、上黨(今山西長治),朱溫據汴(今河南開封)、滑(今河南滑縣東),秦宗權據許(今河南許昌)、蔡(今河南汝南),時溥據徐(今屬江蘇)、泗(今江蘇盱眙北),朱瑄據鄆(今山東東平北)、曹(今山東定陶西)、齊(今山東濟南)、濮(今山東鄄城北),王敬武據淄(今山東淄博南)、青(今山東益都),李茂貞據鳳翔(今屬陝西),高駢、楊行密先後據淮南,秦彥據宣(今安徽宣城)、歙(今安徽歙縣),劉漢巨集、董昌據浙東,錢鏐據浙西(後又並浙東),王建據兩川,王潮、王審知兄弟據福建,馬殷據湖南,劉隱、劉巖兄弟據嶺南。他們都力圖擴大實力。經過多年的相互兼併,逐漸形成了幾支較大的勢力。在北方,主要是以汴州為據點的朱溫和以太原為中心的李克用。天祐四年(907),朱溫滅唐稱帝,是為後梁太祖,國號樑,史稱後梁,改元開平。五代時期自此正式開始。
朱溫本是黃巢起義軍的叛徒,受唐封為宣武節度使,據汴州。此後,他逐漸攻佔了蔡、徐、鄆、曹、齊、濮等州, 掃除了今華北的許多武裝割據勢力。天覆三年(903),又戰敗稱霸秦隴、挾持唐昭宗的李茂貞,消滅了長期掌握朝廷軍政大權的宦官集團。中唐以來的強藩魏博、成德也因戰敗歸附朱溫。後梁建國以後,除今山西大部和河北北部外,基本統一了黃河中下游地區。乾化二年(912),朱溫為其次子朱友珪所殺。次年,第三子朱友貞平亂後,即帝位。此後,後梁連年用兵,征斂苛重。貞明六年(920),陳州人毋乙、董乙領導農民起義,勢力擴及陳(今河南淮陽)、潁(今安徽阜陽)、蔡三州,後雖被鎮壓,後梁也開始衰敗。
唐中葉後,遷居今山西境內的沙陀部酋長李克用參加鎮壓黃巢起義,被任命為河東節度使。他控制了今山西中部和北部地區,唐昭宗封他為晉王。朱溫滅唐以後,他以擁護唐朝為名,與後梁交戰不休。後來,他的兒子李存勗乘後梁內亂之機攻取河北,累敗樑軍,比較徹底地消滅了中唐以來長期跋扈的河北三鎮。龍德三年(923),存勗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北)即位,是為莊宗,改元同光,國號唐,史稱後唐。同年,他派兵南下,攻佔開封,樑末帝朱友貞自殺,後梁亡。後唐統一了華北地區。不久,後唐遷都洛陽。同光三年(925),後唐又派兵六萬攻滅前蜀。但存勗寵任伶官、宦官,朝政不修,又任用租庸使孔謙敲剝百姓,統治出現了危機。次年,魏州驕兵發動叛亂,後唐莊宗李存勗在一片混亂兵變聲中被殺。李克用養子李嗣源繼位,是為明宗。他誅殺孔謙 ,廢除苛斂 ,均減田稅,允許民間自鑄農器。李嗣源在位八年,戰事稍息,農業生產凋敝的局面有所改觀,是五代少有的小康之世。長興四年(933)明宗病,子從榮企圖發動政變,奪取皇位,未成。明宗死後,子從厚繼位。次年,明宗養子從珂起兵奪取了皇位,國內陷入混亂狀態。
河東節度使石敬瑭是明宗的女婿。他乘後唐內亂,於清泰三年(936)夏上表稱臣,並認契丹主耶律德光為父,以幽薊十六州為代價換取契丹援助,開始奪取後唐政權。十一月,契丹主耶律德光冊立石敬瑭為帝於太原,是為後晉高祖,改元天福,國號晉,史稱後晉。閏十一月,石敬瑭攻入洛陽,後唐亡。天福二年(937),後晉遷都汴州,三年升為東京開封府。石敬瑭除割地外,還歲貢絹三十萬匹和其他玩好珍異之物。七年,石敬瑭死,侄石重貴繼位(史稱出帝或少帝)。他在主戰的景延廣等人影響下,對契丹頗不恭順。耶律德光便在降將趙延壽等人協助下,與後晉交戰五年。開運三年(946)十二月,契丹軍攻下開封,俘虜後晉出帝石重貴,將其北遷,後晉滅亡。次年,德光稱帝於開封,國號遼。遼帝佔領中原以後,不給騎兵糧草,縱使他們四出掠取,稱為“打草谷”,中原民眾群起反抗。同年,遼帝被迫引眾北還。
劉知遠是後晉的河東節度使。當後晉與契丹交戰時,他廣募士卒,有步騎五萬人,聲言防備契丹,但卻按兵不動。待遼帝將出帝遷往北方後,他於開運四年(947)二月在太原稱帝,是為後漢高祖,仍用天福年號。隨後,他統兵南下,定都開封,改國號為漢,史稱後漢。那時的中原,因契丹擄掠而殘破不堪,公私困竭。劉知遠死後,護國(即河中,今山西永濟西)、永興(今陝西西安)、鳳翔三節度使連衡抗命。後漢雖出兵討平,朝廷內部的將相矛盾又趨尖銳。乾祐三年(950)冬,隱帝劉承祐不甘受將相所制,殺楊邠、史弘肇、王章等權臣,又派人去謀害鄴都(今河北大名東北)留守郭威。
郭威當時出鎮鄴都,督撫諸將,北御遼國。隱帝殺他未成,郭威遂引兵南下,攻入開封,隱帝被亂兵所殺,後漢亡。廣順元年(951)正月,郭威即帝位,是為後周太祖,改國號為周,史稱後周,仍都開封。後周從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開始改變中國北方的殘破局面。顯德二年(955),後周世宗柴榮出兵擊敗後蜀,收復秦(今甘肅秦安西北)、鳳(今陝西鳳縣東北)、成(今甘肅成縣)、階(今甘肅武都東)四州;此後,又親征南唐,得淮南、江北十四州;六年,又收復了遼佔領的莫、瀛、易三州。同年,柴榮病死。次年,趙匡胤(宋太祖)取代後周,建立北宋。
十國的分立
南方九國中,前蜀與後蜀大致前後銜接,吳與南唐前後相承。
唐末,王建據有西川, 後又取東川。天覆三年(903),受唐封為蜀王,佔地北抵漢中和秦川,東至三峽,後梁開平元年(907),王建稱帝,建都成都,國號蜀,史稱前蜀。蜀土十分富饒,但自光天元年(918)後主王衍繼位後,蜀國朝政濁亂,賣官風氣盛行,賦斂苛重,主荒民怨。後唐同光三年(925),莊宗派兵攻滅前蜀,任命董璋為東川節度使,孟知祥為成都尹、西川節度使。孟知祥訓練兵甲,後攻取東川,殺董璋。長興四年(933),後唐封他為蜀王、東西川節度使。次年,孟知祥稱帝,建元明德,重建蜀國,史稱後蜀,仍都於成都。同年,知祥死,其子孟昶繼位。契丹滅後晉之際,後蜀又得秦、成、階、鳳四州,擁有前蜀的故地。孟昶統治後期,君臣奢縱無度,朝政腐敗。乾德三年(965),為宋所滅。
唐末,楊行密據淮南二十八州,天覆二年(902)受唐封為吳王,都廣陵(今江蘇揚州),傳四主。當時,大將徐知誥掌握大權,他訪求賢才,杜絕請託,減輕賦斂,二十餘年間休兵息民,國家得以富強。順義七年(927),行密子吳王楊溥稱帝。天祚三年(937),徐知誥廢吳帝楊溥,自己稱帝,國號大齊,改元昇元。次年改姓名為李昪,改國號唐,史稱南唐,都金陵(今江蘇南京)。南唐佔有今江蘇、江西和皖南、鄂東南等廣大地區。李昪對外結好鄰邦,對內整飭朝政,並禁止壓良民為賤民,派人視察民田,按肥瘠分等收稅和調兵派役,史稱江淮之地,“頻年豐稔”。昇元七年(943)李昪死,其子李璟繼位。保大三年(945)派兵攻滅內亂中的閩國,佔領汀(今福建長汀)、漳(今屬福建)、建(今福建建甌)、泉州,加上新增置的泰、筠(今江西高安)、劍(今福建南平)州,共計三十五州 ,成為南方的大國。此後,李璟日益驕侈,朝政濁亂,任用非人,賦役繁重。保大九年,南唐出兵滅楚,收掠其金帛、珍玩、倉粟等,徙運金陵,大失楚地民心,湖南諸州得而復失,南唐國力迅速衰敗下來。交泰元年(958),李璟獻江北、淮南十四州。去年號,稱臣於後周。宋建隆二年(961),李璟死,子李煜即位,是為後主。開寶八年(975),宋發兵南下渡江,攻破金陵,後主李煜被俘,南唐亡。
錢鏐在唐末佔據杭州地區,後來,他吞併浙東,佔有兩浙十餘州之地。唐昭宗任他為鎮海、鎮東節度使。開平元年(907),後梁封他為吳越王。吳越國土狹小,北鄰強大的吳(後為南唐)。錢鏐戒約子孫,世代交結中原朝廷,藉以牽制吳和南唐的侵擾。錢氏統治的八十多年間,吳越地區相對安定,經濟比較繁榮,宋太平興國三年(978),錢俶納土入朝,吳越亡。
王潮、王審知兄弟在唐末佔有福建全境,唐昭宗任王潮為節度使。開平三年(909),後梁封審知為閩王。王審知統治近三十年,他力行節儉,輕徭薄斂,境內富實安定。審知死後,國內常有亂事,政局非常不穩。閩政權的繼承者都崇通道教巫術,他們大興土木,除了蓋宮殿外,還營造了許多工程浩大的道觀。費用不足,便公開賣官鬻爵,橫徵暴斂。保大三年(945),閩為南唐所滅。
馬殷在唐末佔有潭(今湖南長沙)、衡(今湖南衡陽)諸州,被任為湖南節度使,進而佔有桂管的梧、賀等州,後梁開平元年(907)被封為楚王,在長沙建宮殿,專制一方。馬殷死後,諸子紛爭,政刑紊亂。保大九年(951),南唐發兵滅楚。 唐朝末年,嶺南東道節度使劉隱,逐漸平定那裡的一些割據勢力,以後,據有西自邕州(今廣西南寧南)、東至潮州(今屬廣東)的嶺南廣大地區。後梁貞明三年(917),其弟劉巖稱帝,國號越,不久改稱漢,史稱南漢,都番禺(今廣東廣州)。劉巖及其繼承人都殘暴荒淫,境內曾爆發張遇賢領導的農民起義。宋開寶四年(971) ,南漢為宋所滅。
開平元年(907),後梁大將高季興被任為荊南節度使,駐守江陵。同光二年(924)後唐封他為南平王,所以荊南又稱南平,荊南原有地八州(一作十州),唐末,多被鄰道所佔,高季興割據後,南平僅佔有荊(今湖北江陵)、歸(今湖北秭歸)、峽(今湖北宜昌)三州,在十國中最為弱小。其統治者只有向四周稱帝各國稱臣,求得賜予。建隆四年(963),南平為宋所滅。
十國中唯一在北方的國家是北漢。廣順元年(951),當郭威滅後漢帝稱時,劉知遠弟太原留守劉崇也佔據河東十二州稱帝,仍以漢為國號,史稱北漢。北漢土瘠民貧 ,賦役繁重。統治者結遼為援,守境割劇。 太平興國四年(979),宋兵攻克太原 ,北漢亡。
五代十國時期中國境內的其他政權
五代十國時期還先後存在過其他政權組織:劉守光建燕國於河北北部(895~913);李茂貞稱岐王於鳳翔(887~923);党項羌拓跋氏雄踞夏(今內蒙古白城子)、綏(今陝西綏德)等地;在沙州(今甘肅敦煌縣城西)有歸義軍曹氏政權;在甘州(今甘肅張掖)、西州有回鶻可汗,史稱甘州回鶻、西州回鶻;今新疆地區還有于闐等國;今青海、西藏一帶有陷於分裂狀態的吐蕃政權;今雲南地區先後出現了大長和(902~928)、大天興(928~929)、大義寧(929~937)、大理國(937~ 1254)等,都是南詔政權的延續;在東北有建國於盛唐時的渤海國(713~926);居住在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流域的契丹族,在唐朝滅亡的同年,耶律阿保機統一了契丹八部,勢力日強,貞明二年(916)建立契丹國。後唐時,契丹攻滅渤海國,南向爭奪中原。天福十二年(947),改國號大遼,改元大同。自此以至於北宋,一直與中原王朝對峙。
五代十國時期的社會經濟
華北地區社會經濟的嚴重破壞
唐末以後,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受到割據藩鎮和五代各朝長期混戰的嚴重破壞。如蔡州秦宗權所到之處,肆意燒殺,中原地區千里沒有人煙。朱溫與時溥連年交戰,徐、泗、濠三州人民不能進行農業生產。朱溫戰敗河北劉仁恭時,自魏州至滄州(今河北滄州東南)五百里內死屍遍地,其中定州(今河北定縣)一戰,就殺死了六萬多人。後梁與晉之間連年戰爭,使今晉南豫北不少地方“裡無麥禾,邑無煙火”。後梁還數度決開黃河以阻擋晉兵,致使今河南、山東廣大地區洪水氾濫,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唐代繁榮的東都洛陽迭經戰亂,變成了瓦礫堆,荊棘叢生,在籍的民戶還不滿一百戶。後唐以來,華北平原地區又不斷遭受契丹侵擾,盧龍鎮所屬諸州均遭摧殘。後晉時,契丹騎兵深入中原內地,所過之處焚掠一空,千里內“民物殆盡”。開封至洛陽數百里間人煙稀少;相州民被殺死十餘萬人。河中(今山西永濟西)與鳳翔等鎮在後漢時發動叛亂,戰死餓死的屍體有二十萬具以上。自黃巢起義失敗以後,在長達六七十年內,大小戰事不停。華北地區的兵役和各種勞役異常繁重。統治者視人命如草芥,無辜群眾常遭慘殺。戰爭破壞和苛重賦役促使人民數以萬計地餓死或流徙他處。北漢的十二州,盛唐時有二十八萬戶,而在北漢亡國時僅有三萬餘戶,約為盛唐時戶口的八分之一。
南方農業經濟的發展
唐末以來,南方雖也不免遭到戰爭的破壞,但在十國時期,相對華北而言,南方的重大戰事較少,政局也比較安定,有利於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自漢魏六朝以來,成都平原和太湖流域社會經濟持續發展。蜀地富庶,前、後蜀時內部相對穩定,又注意興修水利,“廣事耕墾”。褒中一帶還興辦了屯田,農業生產比較發達。吳、南唐、吳越所在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大批荒地得到了開墾。吳越在浙東沿海修築了捍海石塘,以防海顫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2/247075.html' target='_blank' >鼻窒揮幟濟窨?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1/242698.html' target='_blank' >墾荒田,免徵田稅,使錢塘成為東南的富庶地區。南方各國多注意水利建設,對農業生產有利。蠶桑絲織業比以往有了很大發展。過去,福建地區生產落後。唐末,王氏兄弟進據以後,注意保境息民,寬刑薄賦,勸民農桑,進一步發展茶葉生產,又獎勵海上貿易,使福建經濟面貌大為改觀。自東晉南朝以來,湘江中下游地區的生產已有一定發展。馬殷進據湖南後,對湘中、湘西的開發又取得新的成就,糧食產量顯著增加,茶業也有一定的發展。楚國令百姓植桑養蠶充做賦稅,又開始種植棉花。唐末,北方大亂,不少人“以嶺外最遠,可以避地”,遷至南漢統治地區。“五十年來,嶺表無事”,長期安定的環境有利於發展生產,府庫逐漸充實。在中國,州縣的設定常和所在地區人口的增加、生產的發展密切相關。《太平寰宇記》所載五代十國時期全國新置五十九縣,絕大部分是在南方,如蜀置五縣,吳越設五縣,閩增設十三縣,南唐新置二十六縣(其中有十八縣在今江西境內)。北宋統一南北時,原後周和北漢所在的華北地區約一百萬戶,而南方九國所在地區已有二百三十萬戶,這顯示了南方農業經濟已有長足的進步。
工商業的新發展
諸國混戰雖然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但社會生產並未中斷。即使在華北地區,後梁建國初和後唐明宗在位時,都曾分別採取某些恢復生產的措施。後周時,手工業如紡織(絲織、麻織)、造紙、製茶、晒煮鹽等生產也有所發展。瓷器製造和雕版印刷業的成就尤為突出,南方和北方都有精製的祕色瓷器,也都出現了雕版印刷。那時候,諸國林立,兵禍連年,商貿往來受到了嚴重影響。如蜀國法令規定:“不許奇貨東出”;後周規定販運食鹽不得逾越漳河。但是,通商貿易、互通有無是大勢所趨。華北需要的茶葉經常通過商人南來販運,南方茶商的行蹤也遠至河南、河北,他們販賣茶葉,買回繒纊、戰馬。江南人所需的一部分食鹽也依賴華北供應。北方諸國從契丹、回鶻、党項買馬;蜀向西邊各少數族買馬。南方的吳越、南唐、楚、南漢等國以進貢方式和北方進行貿易。吳越、閩國與北方的貿易主要是通過海路。那時,對外貿易也很興旺,東自高麗、日本,西至大食,南及占城(今越南中南部)、三佛齊(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南部),都有商業往來。明州、福州、泉州、廣州都是外貿重要港口。吳越、吳國和南唐從海外輸入“猛火油”使用,還從海道再輸往契丹。
賦役剝削苛重
五代十國時期社會經濟雖然在某些地區有所發展,但一些國家的賦役征斂還是相當苛重的。當時,仍沿用唐制,夏秋兩徵。各國時常檢核農民的現墾耕地,據以確定歲租額。但官吏和地主往往相互勾結,以致賦稅負擔貧富不均。與唐朝相比較,額外收耗名目繁多。後唐時,官府規定收耗數額是每鬥稅谷加收一升,後漢時增至兩升;雀鼠耗是每鬥加收兩升。有的官府大斗收進,小鬥輸出,結果百姓每輸一石租須納一石八斗糧。封建國家甚至向農民“預借”夏秋稅,有的官府在饑荒和蝗災之年,仍分派使臣到處搜刮民谷,逼使數十萬民眾餓死,流亡不可勝數。兩稅以外,還有按人徵收的丁口錢、鹽錢;按畝攤派的麴錢、農器錢、牛皮稅等;又有鹽鐵稅、茶稅、屋稅、鞋錢等雜稅。州郡官吏常常增益賦調,縣吏向里胥厚斂,里胥便重徵於民,名目繁雜,稅率屢增。隨著商貿的發展,各國多重徵商稅,並有過稅和住稅之分,這種辦法為北宋所沿襲。
由於戰爭頻繁,人民的兵役負擔沉重。劉仁恭在幽燕徵發十五歲以上、七十歲以下的男子自備軍糧從軍,共得二十萬人。北漢規定十七歲以上的男子皆入兵籍為兵。南唐曾強令老弱以外的人全部從軍。吳越錢俶“盡括國中丁民”為兵。湖南馬希萼調發朗州全部丁壯為鄉兵。閩國後期發民為兵,力役無節。當時,為了防止士兵逃亡,特在士兵臉上刺字記其軍號,以便各地關津識認、追捕逃兵。另外,各地都徵派男、女從事運輸,無數人畜累斃途中。朱溫攻打青州王師範時,甚至把徵發來堆積攻城土山的民丁、牛驢一起掩埋在土山中。兵役以外,各種名目的土木修建勞役也層出不窮。後唐莊宗盛暑修建營樓,“日役萬人”。荊南修理江陵外郭,驅兵民萬餘人從役。閩主建築寺觀宮殿,“百役繁興”。賦役嚴重,使戰亂破壞嚴重的北方社會經濟難以復甦,也大大阻礙了南方經濟發展的程序。
政治制度的一些變化
樞密使
唐中葉以後,宦官專權,神策軍兩護軍中尉與兩樞密使號稱“四貴”,往往侵奪相權,威逼皇帝。唐亡前夕,朱溫誅戮宦官,開始用朝臣充任樞密使。後梁初,曾改為崇政院使,後唐恢復舊名。以後,除後晉曾短期廢置外,歷朝相沿設定。樞密使通常由皇帝最親信的臣僚充當,又大多為武將,皇帝經常與其商議軍國大事,有時由樞密院直接下令任免藩鎮。其時,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雖居宰相之位,但樞密使的權勢凌駕於宰相之上(宰相有時也兼任樞密使)。由於戰事頻繁,因此,軍事機要成為樞密院的主要職司。宋代中書和樞密對掌文武二柄,就在五代開端。當時,其他政權大抵也都置有樞密使或相當於樞密使的官職。
三司使
唐初,財務主要由戶部下轄的戶部、度支、金部、倉部四司分管。中唐以後,戶部、度支、鹽鐵三司分管租稅、財務收支和鹽鐵專賣、物資轉運事務,常由非戶部的官員分別以判、知或使的名義分管。唐昭宗在位時,以宰相崔胤兼領三司使,才開始出現三司使的官名。後唐曾設定租庸使,管轄三司,又曾命大臣一人判三司事,最後正式設定三司使和副使的專職,掌管中央財務。地方財政也聽從三司指揮。以後歷朝相承不廢,北宋前期三司理財的體制也是沿襲五代的。
削弱節度使權力
五代十國的建國者多是唐末的節度使,他們能建立政權是因為手中擁有強大兵力。因此在建國以後,為了鞏固統治,他們都設法削弱地方實力。長期稱雄的河北諸鎮在後樑、後唐之際被制服以至被消滅,就是因為自後樑始,禁軍開始強化。禁軍除了用以捍衛京師和皇宮外,還被派駐各地,藉以牽制和削弱藩鎮的實力。朝廷還頻繁調動節度使,更換其駐地,以防止他們長期佔據一方,形成割據勢力。後唐以後,節度使往往兼其他職務,有的因此不能親臨鎮所。一些地廣兵強的藩鎮,也由於地域被一再分割,勢力大為削弱。藩帥在本轄區內任命刺史、縣令的權力,逐漸被收歸中央;對他們舉薦、使用幕僚,也有不少限制。後蜀還曾罷除重臣的節度使兼職。當然,這些措施並沒有在各地全部實行,君弱臣強的局面未能根本改觀,驕兵逐帥、帥強叛上的情況依然存在。後晉成德節度使安重榮就公開說:“今世天子,兵強馬壯則為之耳”。但就節度使本身而言,通過以上的削藩措施,它的實力已比唐代減弱。
後周的改革與分裂局面的結束
華北地區的混亂殘破局面在後晉、後漢之際達到了最嚴重的程度。廣順元年(951)郭威建立後周以後,開始出現了新的轉機。
政治經濟改革
郭威出身貧窮,頗知民間疾苦。他執政以後,虛心納諫,任用賢能;停止各地貢獻珍貴食物和土特產;免除正稅之外的一些苛斂;廢免後梁以來長期存在的“牛租”,並將民間牛皮一律官收的辦法改變為按田畝多少分攤;停廢營田,將田地、耕牛、農具、廬舍等分還給佃戶為其永業,鼓勵農民耕墾荒地,留心農田水利。民眾的負擔有所減輕,因而比較樂於附籍。至廣順三年,後周直接控制的人口增加了三萬多戶。
顯德元年(954),後周世宗柴榮即位。他廣泛收羅人才,繼續推進改革。政治上,他澄清吏治,賞罰嚴明,大臣犯罪,同樣法辦。又提倡節儉,力戒奢華。經濟上,他鼓勵逃戶回鄉定居,減免各種無名科斂。對來自西川、淮西和河東等處的流民,一律分給荒閒田地作為永業。頒佈逃戶田地處理辦法,鼓勵農民墾殖逃戶田,規定田主在三年內回鄉的,歸還其一半耕地;五年內迴歸的,給還三分之一。均不包括佃戶所蓋的屋舍和種植的樹木、園圃;五年以外迴歸的,除墳塋地外,一律不歸還。至於從契丹統治下回歸的人,對他們在外的年限和獲得土地的數量等的限定,都相對放寬。周世宗受唐元稹《均田表》的啟發,編制《均田圖》頒發州鎮長官,還派遣使臣三十四人分赴各地均定田租,查出不少隱匿耕地,使之均攤正稅。當時徵收正稅多不在農作畢功之後,顯德三年,後周下令三司:夏稅於六月一日、秋稅於十月一日開始徵收,以便人戶交納。官府一再動員民眾修理黃河中下游的堤岸,堵塞黃河決口;疏浚汴水,北入五丈河,以通齊、濟運路;又浚汴口,引河水達淮,使漕運暢通。其時,各地寺院林立,隱匿編戶甚多。顯德二年,詔廢閉寺院三萬餘所,除了皇帝批准的僧尼數額以外,其餘一律括還為編戶,銷燬銅佛像和民間銅器鑄錢,使唐末以來長期缺錢的局面有所改變,有利於商貿流通的發展。
修訂刑法
五代十國時的刑法,基本行用唐代的律令格式和編敕,但因歷朝又都有新頒的敕條,彙編附益,使得格敕前後重複矛盾;因仍唐舊的律令,有的已難解釋。顯德四年,世宗令大臣們進行整理,唐代律令條文難解的,加上註釋;格敕繁雜的,加以刪除,彙編為《大周刑統》二十一卷。北宋初年所編的《宋刑統》即就此書略加增刪而成。
整軍與統一戰爭
唐亡前夕,朱溫誅戮宦官,解散了宦官所領的神策軍。以後,朱溫以宣武軍(汴州軍號)節度使稱帝,即以宣武鎮兵為禁軍,設定在京馬步軍都指揮使。後唐改為侍衛親軍,置馬步軍都指揮使,是為侍衛司。後周又增置殿前司,也有馬步軍都指揮使。後來又置殿前都點檢,位在都指揮使之上,而侍衛司分置馬軍和步軍兩指揮使,不置都指揮使。
顯德元年,周世宗初即位,北漢興兵攻潞州,世宗率領大軍親征,戰於高平,這次戰役雖然擊退了北漢、遼聯軍,但也暴露了禁軍不守軍紀、戰鬥不力之弊。侍衛司的馬軍和步軍兩個指揮使樊愛能、何徽臨陣潰退並劫掠輜重,還揚言周軍已敗。世宗處決了這兩個指狐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64088.html' target='_blank' >郵購橢屑督F呤噯耍嗔司汀8咂街矍埃雷諞蚜鈧畹勒心及ㄉ攪滯雒降逆纈掄叱潯嗍螅雷詒忝羆煸鬧罹蘊先醯“尉裎釙爸畎唷4喲耍⒂滌幸恢看蟮木⒙茫型騁徽秸叢熗頌跫Ⅻ/p>
顯德二年,周世宗命一些臣僚各撰寫一篇《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和《平邊策》。其中王樸的《平邊策》提出先易後難的戰略方針,建議先取南唐江北諸州,繼取江南、巴蜀、嶺南,最後才攻取太原。這一建議成為後周和以後北宋統一全國的指導方針。就在這一年,周世宗出兵後蜀,收回秦、鳳、成、階四州。次年發兵攻南唐,經過三年苦戰,得淮南、江北十四州六十縣。從此,加強了對江南的軍事優勢,充實了國家的人力、財力。顯德六年四月,乘遼內部紛爭之機,世宗統率水陸大軍北伐,不到兩個月便攻取瀛、莫、易三州十七縣。五月,正當周軍勝利向幽州推進時,世宗突患重病,被迫回師。六月世宗卒,子宗訓即位,年僅七歲。顯德七年(960)正月,殿前都點檢趙匡胤製造遼兵南下的假情報,統兵出征,在陳橋(今河南開封東北陳橋鎮)發動兵變,率軍返京,廢后周恭帝自立,改國號為宋。
宋建國後,先集中兵力平定統治領域內的反抗力量,隨後,採納趙普建議,先削平南方的荊南、南漢、南唐、吳越等國,統一了南中國。太平興國四年(979),宋太宗出兵太原,北漢主劉繼元被迫歸降。至此,唐末以來近百年南北分裂的局面終告結束。
五代十國的科技文化
五代十國時期的科技文化,承唐朝之後,繼續有所發展。
雕版印刷
唐朝末年,雕版印刷比較發達的西蜀,印刷品主要是占卜書、字書等。後唐時,開始刻印“九經”。長興三年(932),明宗命國子監以西京的石經為根據,校正“九經”,抄寫做注,僱雕字匠人刻版印賣。這項工程用了二十年時間,直到後周廣順三年(953)六月才刻印完畢。從此,刻本“九經”廣為流傳。後蜀也專門印製,導致“蜀中文學復盛”。後漢時,又將《周禮》等未刊的“四經”刻版印行。刻印“九經”促成儒學經典的普及,有利於文化的傳播。
史學
史學取得了重要的成績。《舊唐書》是這一時期撰成的最重要的史學著作。唐代原有吳兢、韋述編撰的前朝國史,歷朝實錄也比較完備。但由於安史之亂和藩鎮戰爭,歷朝實錄多有亡佚,特別是武宗以後六十年的實錄未能流傳下來。這使唐史的修撰遇到困難。五代時,首先重視了蒐集唐史料的工作。後梁末帝下詔徵集唐代的家傳以及公私章疏;後唐明宗設三川搜訪圖籍使到成都一帶搜尋唐實錄,並明令保護唐人碑碣,這就為《舊唐書》的編撰做了重要而及時的準備。後晉天福六年(941)至開運二年(945),劉昫、張昭遠等人撰成《唐書》二百二十卷(今本均為二百卷),後世稱為《舊唐書》。儘管歷來認為《舊唐書》有不少缺點,主要是對原始材料缺乏加工,唐憲宗以前多照抄國史、實錄,而唐穆宗以後系編纂雜說、傳記,但也因此儲存了大量唐代的原始資料,受到後世史學家的重視。此外,王仁裕撰《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時的朝野逸事,王定保撰《唐摭言》詳述唐代貢舉制度,尉遲偓撰《中朝故事》記載唐末四朝的舊聞,劉崇遠撰《金華子》記敘唐末朝野故事,孫光憲撰《北夢瑣言》記載唐及五代士人逸事,等等。這些五代十國時期的撰著都有不同程度的史料價值。
詩詞
五代十國是詞的重要發展時期。西蜀和南唐詞人較多,水平也較高,從而成為兩個中心:西蜀有韋莊、歐陽炯等人,他們的作品後來由趙崇祚等收入《花間集》;南唐有馮延巳、中主李璟、後主李煜等人,李璟父子的作品,後人集刻為《南唐二主詞》。李煜是這一時期最重要的詞人。晚唐五代的詞大都是描寫統治階級的享樂生活,題材庸俗,境界狹窄,風格柔靡。花間派的作品就是這種風格的代表。李煜前期的作品也是如此,但他在國亡被俘以後寫的詞,或慨嘆身世,或懷戀往昔,形象鮮明,語言生動,把傷感之情寫得很深摯,突破了晚唐以來專寫風花雪月、男女之情的窠臼,在內容和意境兩方面都有創新,為北宋詞的發展開拓了新的領域。
繪畫
五代十國的著名畫家有後樑的荊浩、關仝,南唐的董源、巨然、徐熙,後蜀的黃筌等人。荊浩擅長畫崇山峻嶺,關仝師承荊浩而有發展,擅長畫關河之勢,兩人並稱為“荊、關”,是五代時北方山水畫的主要流派之一。董源、巨然擅用或濃或淡的水墨描繪江南景色,兩人並稱為“董、巨”,是五代北宋時南方山水畫的主要流派之一。黃筌擅畫宮廷的珍禽異卉,徐熙擅畫江湖上的水鳥汀花,兩人並稱為“黃、徐”,當時有“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的諺語,形容兩人作品的不同風格。此外,顧閎中所畫《韓熙載夜宴圖》,亦為傳世的藝術珍品。(見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