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基本問題
[拼音]:didaozhan
[英文]:tunnel warfare
依託居民地的地道工事對敵鬥爭的作戰方法。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華北平原抗日根據地的軍民在開展游擊戰中發展創造的一種有效戰法。
利用地道作戰,在古代早已出現。中國戰國時期有的城邑攻防戰鬥,攻方將地道挖到守方城牆下,先以木柱支撐牆基,再填以柴草、油脂燃燒,使城牆倒塌;守方則掘洞迎擊或用灌煙等方法抗拒。 南朝宋景平元年(423),宋將毛德祖在虎牢(今河南滎陽縣汜水鎮)抗禦北魏軍圍攻時,在城內募400名敢死士挖地道出城,前後夾擊,將北魏軍打敗。明崇禎十七年(1644),張獻忠率農民起義軍攻打明軍固守的成都時,以一部喬裝明援軍混入城內,一部在城外挖掘地道爆破城牆,裡應外合,攻佔了成都。
1940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遊擊戰爭進入嚴重困難階段,華北平原抗日軍民,為了對付侵華日軍的連續“掃蕩”,挖掘地道堅持鬥爭。先是在村內挖掘地洞藏人藏物,隨著鬥爭環境日益惡劣,便根據戰鬥的需要,把鄰近的地洞相互挖通,並與地面上的暗堡和高房上的戰鬥工事連成一體。為便於與敵周旋,地道設有多道出口,地道口以裝有活門的爐灶、牲畜食槽等物體進行嚴密偽裝,地道內有戰鬥、生活和排水、防毒等設施。在日軍進犯村莊時,民兵、游擊隊以地道為依託,實行村自為戰,人自為戰,在村內村外、房上房下、地上地下,採用打了鑽、鑽了打等手段,神出鬼沒地打擊敵人。敵人佔領村莊時,民兵、游擊隊便轉入地道,利用與地道相連線的暗堡、高房院落、時隱時現,藏打結合,或利用地道向村外轉移兵力,內外配合,夾擊敵人。地道口被敵人發現時,設法堵塞或以火力、地雷嚴密控制。當敵人進入地道時,即以陷阱、火力等將其消滅。隨著鬥爭形勢的需要,又將村內的地道逐步向村外延伸,使有的地區形成了縱橫交織、村村相連的地道網。民兵、游擊隊依託地道網,以多種形式主動打擊敵人。如利用地道隱蔽地佔領村外交通要道兩側的有利地形,伏擊敵人;把地道挖掘到敵碉堡下,埋設炸藥,將其炸燬;與敵人據點內的人民群眾相互配合,將地道挖通,拔除敵據點等。到抗日戰爭後期,僅冀中地區的抗日軍民,就先後摧毀敵人大小據點、碉堡1300多個。地道戰法對於堅持抗日遊擊戰爭,粉碎日軍的連續“掃蕩”,鞏固和發展抗日根據地,起了重要作用。在未來戰爭中,地道戰將被廣泛採用。不僅民兵、游擊隊在游擊戰中可靈活運用,而且正規軍在陣地戰中也可結合運用,並將成為城市保衛戰中的一個重要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