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熙(1866~1947)
[拼音]:canyan
中國先秦哲學的術語,韓非用以檢驗認識正確性的一種方法。“參”是比較,“驗”是驗證。“參驗”是通過考查比較,對認識進行驗證。在韓非以前,“參驗”一詞已經出現。《莊子·天下》篇提出“以參為驗”,《楚辭·惜往昔》篇說 “弗參驗以考實, 遠遷臣而弗思”,認為參驗的目的是為了考實,去偽而存真。韓非主張“循名實而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偶參伍之驗,以責陳言之實”。他認為判斷一種意見、言論是否正確,應通過“參驗”的方法去考察。“參驗”即“參伍之驗”,就是把各種情況進行排列、分類,加以比較、研究,進行分析、驗證。他說:“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據之者,誣也”(《顯學》)。他要求在“參驗”的過程中採取客觀態度,要“虛心”,要“言會眾端”,以綜合天、地、人、物等各個方面的實際情況,進行全面的比較、考核,而不可偏聽偏信。為了判明是非真假,最可靠的方法還是要通過實際的檢驗。韓非比喻說,判斷刀劍是否鋒利,就要用刀劍去宰殺動物;挑選馬匹,就要將馬駕上車跑一次。韓非的“參驗”之說重視認識和事實的一致性,但還沒有明確提出以社會實踐去檢驗人們的認識。他的“參驗”說,對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 周學習計劃表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