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元條法事類

[拼音]:chunqiu zhanguo shiqi jiaoyu

這一時期(公元前770~前221)是中國奴隸制社會解體和封建制社會形成的時代。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進入官學衰廢,私學興起的新時期。西周末年,奴隸主貴族的官學已經形同虛設,昔日莊嚴神聖的官學出現了學生無心讀書,整天遊蕩嬉戲的局面。這是奴隸主貴族壟斷的“學在官府”日趨沒落的反映。到了春秋時期,連虛設的官學也幾乎不存在了。古史資料關於春秋時期官學的記載只有兩條:一條是《詩·魯頌·泮水》中曾提到魯僖公立“泮宮”;另一條是《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傳記說鄭子產“不毀鄉校”。當時有些諸侯公開地說:“可以無學,無學不害。”(《左傳·昭公十八年》)這不僅是因為奴隸主貴族不可能再壟斷學校;同時,也是由於奴隸主貴族學校不符合新興地主階級的要求,因而官學必然地要衰廢。春秋中期以後,諸侯國勢力的強大,迫使周天子失去了“共主”的地位,新興的地主階級在各諸侯國中逐步取得了政權,這些是奴隸制官學衰廢的歷史背景;而“士”的出現,則是私學興起,造成“文化下移”的社會基礎。

士階層的形成及私學的興起

“士”,是春秋時期新出現的社會階層。士階層中有文士、武士,也有能文能武之士。士最初是從奴隸主貴族遊離出來的,有一些是屬於平民階級,也有一些是屬於新興地主階級,以及獲得解放的奴隸上升為士的。周平王東遷時,王宮裡的一些文化官吏流落到各地。周王室在公元前 675年、前635年和前516年,先後發生了爭王位事件。世代掌管周史的司馬氏流落到晉國,以後又分散到衛、趙、秦諸國。還有一部分文化官吏和百工,帶著宮廷的典籍逃亡到楚國。《論語·微子》記載了周天子宮廷中掌管禮樂的官吏紛紛出走的情況:大樂師摯到齊國,二樂師幹去楚國,三樂師繚到蔡國,四樂師缺去秦國,打鼓的方叔流落到黃河之濱,搖小鼓的武入居漢水附近,少師陽和擊磬的襄移居於海邊。這些文化官吏由於失去了世襲的職守,流落於社會之後,成了歷史上第一批專靠出賣知識餬口的士。據有的人分析,其中有些人可能作了私學的教師。

在社會階級關係不斷分化集結的過程中,士階層有了新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奴隸主貴族統治者或新興地主階級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爭先“招賢納士”。當時,士在行動上有較大的自由,“士無定主”,因而成了統治者競相爭取的物件。春秋初期,出現了“養士”之風,如《國語·齊語》中說,齊桓公養遊士80人;“季孫養孔子之徒,所朝服與坐者以十數。”(《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到了戰國時期,“養士”之風就更為盛行,諸侯國君,如秦穆公、 魏文侯、齊威王、 齊宣王、梁惠王、燕昭王都一度為士眾所歸。尤其是齊威王和宣王建築了高門大屋的稷下學宮,“招致賢人而尊寵之”。《史記·田齊世家》中記載:“宣王喜文學遊說之士,自如騶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齊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千人。”隨著階級鬥爭的深入,士階層中有些人抱殘守缺,墨守成訓,有些人則轉變成為批判舊奴隸制、批判舊文化的思想先驅。士階層產生、發展和分化的過程,同時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私學產生、發展的過程。

從春秋時期階級鬥爭發展的形勢及士階層形成的歷史來看,有人認為私學在春秋初期就應該產生了,然而尚無確鑿的史料證明。但春秋中期已經有了私學,是可以肯定的。《呂氏春秋·離謂》中記載了鄭國鄧析辦私學的事蹟。鄧析私學不講詩書禮樂這套舊課程,講的是自著的《竹刑》,專門教人打官司“學訟”;《列子·仲尼》中,記有鄭國伯豐子也和鄧析同時開辦私學。這些都是在孔子私學之前。魯國少正卯和孔子同時在魯國辦私學,傳說少正卯的私學名聲也很大,曾把孔子私學的學生吸引過去,幾乎使孔子私學垮臺。到了春秋末期,私學日愈興盛。儒墨兩家的私學,是當時的“顯學”。

儒家學派

春秋時期在政治上、教育上影響都較大的一個學派,它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丘、孟軻、荀況等。

孔子私學

孔子大約在30歲時,開始講學,創辦了儒家學派的第一所私學。顏淵、曾點、季路等就是他最早的學生。孔子平時在曲阜城北的學舍講學,出外遊歷時,弟子們也緊相隨。孔子在社會上漸漸有了名聲,弟子也就越來越多,孔子私學成了規模很大的教學團體。孔子開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教育的物件,不分地區、不分貴族與平民,都可以入學。孔子私學的學生主要是由平民所組成的,據近人考證,孔子學生真正來自貴族的,只有南宮敬叔、司馬牛和孟懿子等少數幾人。孔子私學教育的物件從貴族推廣到平民,適應了當時士階層的興起,順應了文化下移的歷史潮流,這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孔子私學的教育目的是“學而優則仕”,培養從政的人才。“學而優則仕”包涵著這樣的意思,即不學,或者雖學而不優,就沒有做官的資格。孔子用它來補充世襲制,這一點對於奴隸制傳統是有所突破的,對以後2000多年的封建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孔子私學,以六藝作為教育的內容。這是儒傢俬學有別於墨家、法傢俬學的基本特徵。孔子私學裡主要的科目是“詩、書、禮、樂”,目的在於灌輸奴隸主階級的政治、道德思想,是為了“復禮”。但是,孔子私學所傳授的也不都是宣揚奴隸主階級意識形態的東西,其中一部分是關於自然科學的知識,以及反映了勞動人民對奴隸主貴族的反抗、控訴的材料。例如:《尚書》中有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錄,據清代顧櫟高的《毛詩類釋》中的統計,《詩經》講到的動植物達 334種,而且記錄了大量關於動植物的形態、物性、栽培和飼養的方法。孔子通過辦私學,把奴隸主貴族壟斷的六藝推廣到平民中去。孔子私學裡,要求學生以“禮”來約束自己的言行,因而特別重視道德教育,而且積累了不少經驗。首先是重視樹立學生的道德信念,並予以感情的陶冶與意志鍛鍊,使之成為自覺的行為習慣。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道德教育的客觀規律的。在春秋末期,孔子私學的規模最大,存在了40多年,弟子3000人,“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這是其他學派的私學所不及的。它在學術思想上的貢獻和影響,也是當時沒有哪一傢俬學可以相比的(見孔丘)。孔子死後,儒家分為八派。在教育上影響最大的是孟子私學和荀子私學。他們站在地主階級立場上,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教育學說。

孟子私學

戰國中期有很大影響的學派。“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以傳食於諸侯。”(《孟子·滕文公下》)孟子私學的教育目的是“明人倫”。孟子私學特別重視人的內在能力的培養,主張發揮人天生的善性。把教育看作是人心內發的作用。這種理論是神祕主義的,但觸及了制約教育的內在發展規律。孟子私學的這些理論和經驗,成了後世儒家教育的經典(見孟軻)。

荀子私學

戰國末期集大成的學派。荀子15歲時,到稷下學習,後來又在這裡長期執教,曾三次被尊為稷下學宮的“祭酒”,成為資望最高的“老師”。荀子打破了“儒西行不到秦”的慣例,帶著學生到秦國訪問。他晚年到了楚國,春申君派他當了蘭陵令,後來留居蘭陵,講學著書。荀子私學恰與孟子私學相反,把教育看作是“外礫”、後天的過程。所以強調“化性起偽”。荀子私學非常重視傳統文化知識的教育,因而在儒家經典的傳授上,有著特殊的地位。西漢的許多經學大師,在學術思想上大多是淵源於荀子學派。荀子私學,對學生要求很嚴格,教師有絕對權威,因而能夠培育出像李斯、韓非這樣在當時屬於第一流的政治家和理論家(見荀況)。

墨家學派

它在春秋末及戰國時期和儒傢俬學並稱為“顯學”。墨家學派成員多數來自社會的下層,有些人直接從事生產勞動。墨家創始人墨子,早年受過儒家教育,做過宋國的大夫。他北至齊,西使衛,兩次到過楚國。所到之處,都有學生隨行。墨子死後,墨家分成三派:相里氏、相夫氏和鄧陵氏。南方、北方,以及西方的秦國都有墨傢俬學弟子的蹤跡。墨傢俬學是個嚴格而有紀律的政治團體和學派。“墨子之門多勇士”(陸賈:《新語》),“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淮南子·泰族訓》)。墨傢俬學可以派學生去做官,但不能違背墨家“兼愛”、“非攻”的宗旨,否則隨時將學生召回。墨傢俬學要求學生具有刻苦、耐勞、服從和捨己為人的精神。莊子對此極為讚賞,他說:“後世之墨者,多以裘褐為衣,以跂躋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莊子·天下》)。反對派孟子也不得不承認墨傢俬學"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孟子·盡心上》)的精神。墨傢俬學裡,生產勞動、科技知識是主要科目,並且要求學生參加實際的生產勞動(見墨家教育思想)。

道家學派

道傢俬學主要有兩派:一派集中在齊國稷下,稱為稷下黃老學派,以宋鈃、尹文、接予、環淵等為代表。另一派是以莊子為代表。他們都繼承了老子的思想。《老子》(即《道德經》)一書(見圖),有人認為可能就是環淵在稷下講學時寫成的。稷下黃老學派的學說經過荀子、韓非改造後,向唯物論方向發展,產生了積極的意義。以莊子為代表的道家學派,則把老子“絕聖棄智”、“絕仁棄義”思想引向極端。 莊子說:“待鉤繩規矩而正者,是削其性者也,待繩約膠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莊子·駢拇》)。他認為教育是桎梏人性的,應該取消。莊子消極、頹廢的思想,對魏晉時期的教育發生了深刻的影響(見道家教育思想)。

法家學派

法家學派的產生,與子夏有關。孔子死後,子夏到魏國,在西河講學,弟子三百多人,李悝、吳起、魏文侯等都是他的學生。戰國中期著名的法家商鞅,就是李悝的學生。商鞅提倡“耕戰”,非議“詩書”,排斥“禮樂”,主張“燔詩書而明法令”,以官吏“為天下師”,“學讀法令”。韓非發展了這些思想,提出了“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韓非子·五蠹》)。法家學派的這種主張,實際上是取消了學校教育,以後的歷史也證明了它是不可取的(見法家教育思想)。

春秋戰國時期私學的發展,在中國古代教育發展的歷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私學衝破了“學在官府”的舊傳統,學校從宮廷移到民間,教育物件由貴族擴大到平民,教師可以隨處講學,學生可以自由擇師,教學內容與社會現實生活有了較廣泛的聯絡。由於各家各派相互抗衡,又相互補充,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盛況。這既促進了先秦時期學術思想的發展,同時又培養出了大批的人才,各家各派的大師輩出。孔子、墨子、孟子、荀子、韓非等是其中的佼佼者。(見彩圖)

春秋戰國時期的私學,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的重大貢獻,還在於教育理論上的成就,尤其是儒家在教育理論上的貢獻。儒家後學,總結了這一時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經驗,撰寫了《學記》、《大學》、《中庸》,闡述了教育的作用、學制的體系、道德教育體系、教學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等方面的理論,成為世界上最早的、自成體系的教育著作,奠定了中國古代教育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