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段錦

[拼音]:Jiangzhai yizhi

中國黃河中游新石器時代以仰韶文化為主的遺址。位於陝西省臨潼縣城北,地處臨河東岸的第二臺地上。面積約5萬平方米。1972~1979年,西安半坡博物館和臨潼縣文化館合作,由鞏啟明等主持進行11次大規模發掘,揭露面積1.658萬平方米,是迄今中國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中,發掘面積最大的一處。該遺址仰韶文化堆積由下到上依次為半坡型別、史家型別、廟底溝型別和半坡晚期型別(或稱西王村型別)。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半坡型別的年代為公元前4600~前4400年左右,史家型別為前3690年。遺址最上層,還有少量的陝西龍山文化遺存。姜寨發掘的主要收穫是:為研究關中地區仰韶文化的發展序列提供了重要依據;揭露了半坡型別的一處聚落遺址,其儲存之完好,佈局之清晰是前所未有的;發現的大量遺蹟、遺物,充實了仰韶文化諸方面的內容。

村落佈局

半坡型別聚落的總體佈局分為居住區燒陶窯場和墓地3部分。居住區西南以臨河為天然屏障,東、南、北三面有人工壕溝環繞,輪廓呈橢圓形,面積約一萬八、九千平方米。居住區內有中心廣場,周圍分佈著100多座房子,分為5群。每個建築群以一座大房子為主體,還包括十幾座或二十幾座中小型房屋,門均朝向中心廣場。 房屋附近分佈有儲藏東西的地窖群、2座家畜圈欄以及許多兒童甕棺葬。窯場在村西臨河岸邊。村東越過壕溝即為墓葬區,南北分佈著3片墓地。就整個村落遺蹟特別由5組建築群來看,可能居住著由若干氏族組成的一個胞族或一個較小的部落(見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建築)。

房屋建築

仰韶文化的房基平面多呈方形或圓形,分大、中、小型3種。有地穴、半地穴及地面建築3類。大型房址只有半坡型別的4座,都是方形,其中半地穴式及地面建築各2座,面積均達80平方米左右,一般都有門道,門內設一個大型深穴連通灶坑。灶坑兩側至牆邊還築有低平的方形土臺。中、小型房子面積一般為20平方米左右。有少數居住面用草泥塗抹並經火燒。房屋中央都有一個灶面或淺穴灶坑。半地穴式者下部以穴壁為牆,穴壁四周還有若干小柱洞,地面起築的多以木骨塗草泥為牆。

陝西龍山文化的十多座房子,分為方形和圓形兩種,除地穴、半地穴外,出現了地面分間建築,居住面一般先塗草筋泥再抹白灰,比較講究,有的屋內還設有地窖。

墓葬

共發現600多座墓。半坡型別墓葬約400座。成人土坑墓集中在溝外的墓地,主要是單人仰身直肢一次葬,少數為單人或數人的二次葬,死者絕大多數頭向西,普遍有數量不多的隨葬品。兒童甕棺葬大都分散或成群分佈在房屋附近,也有些與成人一樣同埋在公共墓地,葬具是夾砂紅陶甕上扣一個陶缽或盆,也有罐、缽相扣者,僅極少數的甕棺內有數件隨葬品。史家型別墓葬約200多座,除少數甕棺葬外,大部為土坑墓。盛行多人二次合葬,一個坑內常有20具左右人骨,多的達七、八十具,一般都分排分層頭朝西整齊堆放。這些同坑埋葬的死者,在氏族內部當具有更親近的血緣關係。半坡晚期型別墓葬極少,仍有兒童甕棺葬,土坑墓內單人仰身直肢葬的死者頭向東北。

重要遺物

半坡型別的遺物很豐富。有些彩陶的花紋新穎別緻,特別是陶盆內壁對稱的魚、蛙和人面紋,筆法簡練古樸,不失為原始藝術的珍品(見彩圖)。出土了若干貝飾,這在關中地區是罕見之物,當是由輾轉交換得來。在一部分陶器上發現有刻劃符號,共38種120多個,其中多數與半坡遺址及其他仰韶文化遺址所出的相同,也有少數是初次發現,為研究中國原始文字的起源提供了科學資料(見仰韶文化)。史家型別的魚鳥紋彩陶葫蘆瓶,是首次發現的新器物。在一座墓裡出土一套繪畫工具,計有石硯、硯蓋、磨棒、陶杯各1件及黑色顏料數塊(氧化錳)。這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一方石硯和一套美工用品。此外,半坡、史家兩型別都出有粟,為原始農業增添了物證。

參考書目

鞏啟明、嚴文明:從姜寨早期村落佈局探討其居民的社會組織結構,《考古與文物》1981年1期。

鞏啟明:姜寨遺址考古發掘的主要收穫及其意義,《人文雜誌》1981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