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
[拼音]:Gao'ersihuasui
[英文]:John Galsworthy (1867~1933)
英國小說家、劇作家。1867年8月14日出生在倫敦一個富裕的家庭,父親是律師。早年入牛津大學攻讀法律,1890年獲得律師營業執照,但沒有從事律師業務。1895年開始寫作,早期作品署名為約翰·辛約翰,受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影響。1904年發表長篇小說《島國的法利賽人》時開始使用本名。為他贏得聲譽的作品是長篇小說《有產業的人》(1906)。他的長篇小說還有《莊園》(1907)、《友愛》(1909)、《弗裡蘭一家》(1915)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以《有產業的人》為開端的一系列連續性長篇小說,即《有產業的人》、《騎虎》(1920)和《出租》(1921),合稱《福賽特家史》(1922)三部曲;《白猿》(1924)、《銀匙》(1926)和《天鵝之歌》(1928),合稱《現代喜劇》(1928)三部曲;《女侍》(1931)、《開花的荒野》(1932)和《河那邊》(1933),合稱《尾聲》(1934)三部曲。它們均以19世紀後期和20世紀初期的英國社會為背景,描寫福賽特家族幾代人的生活,反映了英國資產階級的盛衰史。高爾斯華綏也是戲劇家,他受易卜生的影響,寫社會問題劇。主要劇本有《銀盒》(1906)、《鬥爭》(1909)、《正義》(1910)、《鴿子》(1912)、《面板遊戲》(1920)、《忠誠》(1922)、《逃跑》(1926)等。
高爾斯華綏的創作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界可分為兩個時期。他戰前的作品充滿對資產階級的批判和對勞苦大眾的同情。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是長篇小說《有產業的人》和劇本《鬥爭》。
《有產業的人》的主人公索米斯屬於福賽特家族第4 代。他的性格鮮明地體現了福賽特家族的特徵:唯利是圖,堅信財產是生活的基石,是人與人之間一切關係的槓桿。他娶窮教授的女兒伊琳為妻,也是把她當作一宗私有財產來佔有。伊琳婚後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另外愛上建築師波辛尼,由於索米斯的阻撓,伊琳出走,波辛尼遭車禍身亡。這出家庭悲劇揭露了資產階級精神上的墮落和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滅絕人性。
《鬥爭》描寫工人的罷工鬥爭,反映了英國社會中尖銳的階級對立。這部劇本對資本主義作了有力的鞭撻,但最後以勞資雙方互相讓步、達成協議而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高爾斯華綏面對日益壯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力量,思想立場日趨保守。這時期的作品,對資產階級的批判鋒芒逐漸減弱。《福賽特家史》三部曲的第二部《騎虎》繼續敘述索米斯的命運。伊琳獨居12年後,嫁給情投意合的小喬裡恩為妻。索米斯無法與伊琳破鏡重圓,另娶了一個法國女子。在第三部《出租》中,索米斯的女兒芙蕾和伊琳的兒子喬恩相愛,雙方父母反對這件婚事,喬恩忍痛拋棄芙蕾,離開英國前往加拿大。芙蕾在絕望之餘,隨意嫁給了一個貴族青年馬吉爾。
他們的故事在《現代喜劇》 三部曲的第一部 《白猿》中繼續予以敘述。一個頹廢派詩人威弗烈愛上芙蕾,馬吉爾讓芙蕾自行抉擇,芙蕾決定不背棄丈夫,威弗烈不得不離開英國。在這部小說中,對照新一代資產階級的迷惘、空虛和墮落,以索米斯為代表的老一代資產階級反倒顯得具有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性格。
《現代喜劇》的第二部《銀匙》描寫芙蕾與一個女人發生爭執,雙方組織“黨派”,施展陰謀,互相攻訐,一直鬧到法院。同時,馬吉爾醉心於政治活動,企圖用種種烏托邦式的措施來解決社會矛盾,結果一事無成。
《現代喜劇》的第三部《天鵝之歌》描寫了1926年工人總罷工。資產階級組織力量鎮壓工人罷工,芙蕾也參與其內。這時芙蕾遇見偕妻歸國的喬恩,激起舊情,引誘喬恩。喬恩因為背叛了妻子而感到內疚,最後堅決與芙蕾斷絕關係。芙蕾於絕望之中企圖自殺。這時她父親家裡不慎失火,索米斯為了保護芙蕾而受傷身死。這部小說中的索米斯已與《有產業的人》中的索米斯判若兩人,“財”與“美”之間的尖銳對立全然消失,達到了和諧的統一。作者世界觀中的變化支配了索米斯這個人物形象的前後變化。
高爾斯華綏的創作方法屬於現實主義。他強調作家應真實地描寫社會生活,讓讀者自己作出判斷,從中吸取經驗教訓。他的作品不採用離奇的誇張手法,而在真實的描繪中蘊含冷嘲和譏諷。他注重塑造典型性格,創造了栩栩如生的福賽特家族群像。他的作品語言簡練、確切而富於形象性。
1932年,高爾斯華綏“為其描述的卓越藝術──這種藝術在《福賽特家史》中達到高峰”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