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敘詞表

[拼音]:Hanzu minjian wudao

[英文]:folk dance of Han nationality

漢族在中國人口最多、分佈最廣。漢族民間舞蹈是中華民族舞蹈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許多省的漢族民間舞蹈形式皆在百種以上。

歷史

漢族民間舞蹈源遠流長。1973年在青海大通縣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陶盆上,繪有3組、每組5人連臂而舞的紋彩(見彩圖)。從舞人整齊一致的服飾和動作可以看出,當時中國的祖先就已創造出有一定藝術表現力的民間舞蹈。從商代的甲骨文中可知,在公元前11世紀,民間舞蹈已成為供奴隸主貴族享樂的表演藝術。《詩經》和《楚辭》中又生動地描寫了周代中原及荊楚地區廣泛流傳的民間舞蹈。當時盛行宮廷和民間的祭祀舞蹈──儺舞至今猶存。漢代設立了採集民間歌舞的專門機構:樂府。在漢代盛行的百戲中出現的龍舞、獅子舞、高蹺、劍舞、綢舞等至今仍是普遍流行的漢族民間舞蹈。唐宋以後直至明清,漢族民間舞蹈在民間得到進一步發展,成為廣大勞動人民在春節、燈節上的主要娛樂活動,在趕會、社火活動時由民間藝人演出。現今流傳的主要漢族民間舞蹈,在明清兩代多已存在。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漢族民間舞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風格。

舞蹈活動

舞蹈活動是漢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內容,不管是農閒時節,還是在婚喪嫁娶、迎神賽會之時,人們都要舉行歌舞活動,尤其在春節、燈節等傳統節日裡。按各地習慣的不同,把民間舞蹈活動分別稱為“走會”、“出會”、“趕會”、“燈會”、“鬧秧歌”、“扮社火”等。組織表演民間舞蹈活動,主要是愛好民間舞蹈的民間藝人。這與中國大多數少數民族有所不同。漢族由於長期處於封建社會,受封建禮教束縛較深,廣大人民群眾很少直接參加演出活動。因此,民間藝人對漢族民間舞蹈具有特殊的意義,對它作出了重要貢獻。

內容題材

它的內容題材十分廣泛。有反映人民勞動生活的,如採茶舞、跳春牛、繡花舞等;有表現男女之間愛情的,如秧歌和花鼓燈的小場子等;有反映民間風俗的,如伴嫁舞、坐歌堂等;有扮演歷史人物的,如英歌;還有具有宗教祭祀色彩的各類巫舞、儺舞等。此外,有許多以自然景物、動植物為題材的舞蹈。這類舞雖然沒有直接反映人們的生活,但卻寄託了他們的情感和願望。如《雲燈舞》,以模擬白雲飄浮在長空,表達對自由的嚮往;《荷花舞》、《蠟梅舞》,則歌頌了人的高尚情操和堅貞不屈的品格;《鶴舞》、《蝶舞》等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歌頌純潔的愛情。魚、獅、龍、鳳等形象和中國人民古代圖騰崇拜密切相關,以它們為題材的舞蹈反映了人民祈福的願望。這種緣物寄情的藝術表現手法,是中國各種傳統藝術所共有的。

形式特點

使用道具和歌舞結合是漢族民間舞蹈的突出特點。使用道具,主要是為了更好地表現舞蹈的內容和抒發舞者的情感。拿使用較多的摺扇來說,那千姿百態的舞扇動作,對錶達思想情緒、塑造人物性格、美化舞姿都起著重要作用,而且還能根據舞蹈情節的要求,模擬花或蝴蝶等形象。再以鼓為例,通過鼓身的大小長短,鼓點節奏的緩急,聲音的輕重,結合擊鼓作舞的動作姿態,形成鼓舞的多種風格,表達了舞者不同的感情。這充分說明漢族民間舞蹈中道具的運用,進一步豐富了它的表現手段。這些道具使用的方法很多,有的拿在手中,有的挎在腰間,有的擔在肩頭,有的戴在頭上……,無論那種道具,都來自生活,並經過藝術加工。它們和從生活中提煉的舞蹈動作與表演是諧調的,並起美化舞蹈形象的作用。

人們常用“載歌載舞”來形容漢族民間舞蹈,歌舞結合是漢族民間舞蹈的另一重要特點。漢族民間舞蹈中有花燈、採茶燈、跳春牛、耍耍、二人臺、二人轉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歌舞,普遍流行於各地的跑竹馬、跑旱船、花鼓和霸王鞭等也多是邊唱邊舞的。有些地方連龍舞、獅子舞中都帶唱。歌舞不僅能抒情,也長於敘事,能表達比較細緻複雜的思想感情和廣泛的生活內容,可以起“歌以詠言、舞以盡意”的作用。且歌且舞,能聽其聲、觀其容,有聲有色,有著強烈感人的藝術效果。詩、樂、舞的結合,在中國表演藝術中有悠久的傳統,從中國民族藝術發展史中看,它一直佔有突出地位。

動作特點

講求手、 眼、 身、法、步的緊密結合,具有全身舞動的韻律感;舞姿多為弧線,呈現出圓曲美的體態特徵;“手傳意、眼傳神”、“手眼相隨”、“形神兼備”和表演上強調內在的含蓄美;這些都是漢族民間舞蹈的動作風格特色。

漢族民間舞蹈和民族武術、雜技以及戲曲有密切關係,在中國古代百戲中,雜技和舞蹈是摻雜在一起表演的。這種形式,至今保留在民間節慶的的趕會、社火中。這種長期的相互吸收融合,又形成了它高度的技藝性,如高蹺、獅子舞等。有些舞,則直接從武術而來,如劍舞、盾牌舞。“藝中有技、技中有藝”,技藝並重是漢族民間舞蹈動作的顯著審美特徵。它的許多動作造型都有一個形象生動的名稱,如“風擺柳”、“鷂子翻身”、“金雞獨立”、“回頭望月”等。這本身就是一種對生活美的藝術提煉,給表演者和欣賞者以聯想和啟發。

虛擬象徵的表演,即舞蹈的內容情節、景物環境等主要靠演員的動作來表現,也是漢族民間舞蹈的主要特點。如《採茶舞》,表現一群少女結伴去茶山採茶,一路上山、下山、過橋、到茶林採茶,都是在同一場景中用虛擬象徵的動作來表現的,既無山崗小橋,更無茶林。又如跑旱船、跑驢等舞蹈,通過演員的表演,表現出撐船、波浪、趕路、陷坑等特定情境。這種“景在舞中”的表現手段,也是中國各類傳統表演藝術的共同特點。

場面構圖

由於漢族民間舞蹈活動主要在街頭廣場,並具有表演競賽的特點,各個舞隊不僅講究動作技藝,還特別注意舞蹈隊形的變化。這就形成了它在場面構圖上豐富多變的特點。特別是那些人數眾多的大型舞蹈,如各種秧歌,多以隊形圖案優美、變化巧妙見長,能舞出“二龍吐須”、“剪子股”、“擰麻花”、“龍擺尾”、“卷菜心”、“四門斗”、“八卦陣”、“九連環”等上百種陣式。它的場面形成一種從多變中求得對稱、均衡的構圖美。

音樂伴奏

主要用鼓、鑼、釵、鈸等打擊樂器,間有嗩吶、笙管等吹奏樂器,絃樂器很少。其中又以鼓為最重要,多起指揮作用。這是因為漢族民間舞蹈主要活動於街頭廣場,打擊樂器聲音響亮、節奏鮮明,易於表演、易於指揮、易於統一節奏。中國打擊樂器以節奏、音響豐富多變著稱,既能為那些風格雄壯、動作粗獷的舞蹈配以熱情奔放的音樂,又能為那些抒情優美、感情細膩的舞蹈擊出如泣如訴的伴奏曲調。

中國幅員遼闊,漢族人民分佈在全國各地,由於生活環境、風俗習慣等的不同,各地漢族民間舞蹈在共同特點的基礎上,又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以流行甚廣的龍舞來說,在龍的形象和舞法上,各地就有幾十種之多。同是花燈,雲南的、四川的、貴州的和湖南的,表演各異;都是秧歌,陝北的、東北的、河北的和山東的動作風格不同。再以南方和北方舉例,南方許多地區多流行魚燈,而北方則少有這種舞蹈形式;都是反映撐船和愛情生活的舞蹈,南方稱採蓮船,北方稱跑旱船。據此,大體可以說,南方流行的多以五彩繽紛、質樸秀麗見長;北方的則以形式多樣、渾厚粗獷著稱,這可以用各種鼓舞為例。

在中國歷史上,民間歌舞被統治者稱為“俗樂”、“散樂”。唐宋以後,屢有統治者頒佈禁止民間歌舞活動的法令。再加上人民生活的貧困、自然災害、戰爭動亂以及民間藝人社會地位的低下,使漢族民間舞蹈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有的成為逃荒賣藝討飯的工具,有的甚至失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人民生活的變化,漢族民間舞蹈也得到了發展。政府通過不斷舉辦全國或地區的民間文藝會演來促進民間歌舞藝術的繁榮。尤其是在中國每個省市自治區都建立了專業的歌舞團體,挖掘、整理、上演了大量漢族民間舞蹈,使千百年來自娛性的民間舞蹈,不僅登上了國內舞臺,而且在國際舞臺上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