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暴動

[拼音]:Zhong Sicheng

元代戲曲史家。字繼先,號醜齋。大梁(今河南開封)人。自幼寓居杭州。所著錄《錄鬼簿》為記述金、元散曲作家、戲曲作家的專著。另著有雜劇《章臺柳》等 7種,文集若干卷,均佚。今存散曲數十首,散見於《太平樂府》、《樂府群玉》、《雍熙樂府》、《北詞廣正譜》諸書。

《錄鬼簿》初稿成於至順元年(1330),元統二年(1334)後和至正五年(1345)後又作過兩次修訂,由原來的1卷擴充為2卷,所收作家152人,作品名目共400多種。書中所載作家分為 7類:

(1)“前輩已死名公,有樂府行於世者”,包括董解元等31人。

(2)“方今名公”,包括郝新庵等10人。以上兩類多為散曲作家。

(3)“前輩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編傳奇行於世者”,包括關漢卿等56人。

(4)“方今已亡名公才人,餘相知者,為之作傳,以《凌波曲》吊之”,包括宮天挺等19人。

(5)“已死才人不相知者”,包括胡正臣等11人。

(6)“方今才人相知者,紀其姓名行實並所編”,包括黃公望等21人。

(7)“方今才人,聞名而不相知者”,包括高可通等 4人。書中對雜劇作家的裡籍、生平、著述情況,大都有簡要的介紹,它是現存元人記述元雜劇歷史的重要文獻資料。

《錄鬼簿》中的小傳、弔詞和《自序》、《後記》,表露了作者對戲曲創作的看法。他在《自序》中說,世間有“酒罌飯囊,或醉或夢,塊然泥土”的未死之鬼,亙古至今也有“著在方冊”的不死之鬼。他認為那些“門第卑微、職位不振、高才博識”包括藝人在內的雜劇作家,應同“聖賢之君臣、忠孝之士子”一樣,是不死之鬼,他們的業績也應該被記錄下來,“得以傳遠”。作者對作家的評價也具有卓越見識,比如他將關漢卿列首位,而對鄭德輝的評語則含有微詞:“惜乎所作,貪於俳諧,未免多於斧鑿。”

《錄鬼簿》流傳的本子甚多,主要有手抄《說集》本1卷;明天一閣藍格抄本2卷;明崇禎時孟稱舜《古今名劇合選》附刻本 1卷;清康熙時曹寅《楝亭藏書十二種》本 2卷;《中國古典戲曲論著整合》收錄的《錄鬼簿》,是根據各本匯校而成的。天一閣本《錄鬼簿》中,賈仲明仿鍾嗣成弔詞補作的關漢卿等82人吊曲,對不少作家的生平有重要補充。其中還提到元代戲曲作家的創作活動,如前期有“玉京書會”、“元貞書會”,後期有“武林書會”等,都值得重視。

《錄鬼簿續編》1卷,附抄於天一閣本《錄鬼簿》後,約編成於明洪熙、宣德之際。編者一說賈仲明,一說無名氏。《續編》體例與《錄鬼簿》相似,但未分作家時代,也無弔詞。書中著錄作家71人,雜劇名目78種,是有關元末明初戲曲史的重要材料,如對羅貫中、賈仲明等人事蹟的記載僅見此書,尤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