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先隊輔導員

[拼音]:shikong yasuo

[英文]:compression of time and space

一種研究因交通運輸和通訊技術的進步而引起人際交往在時間和空間方面變化的理論。這一理論認為,一定地域範圍內人際交往所需的時間和距離,隨著交通與通訊技術的進步而縮短。

“時空壓縮”概念最初是由美國社會學家R.D.麥肯齊於1933年的《都市社群》一書中提出的。他根據公路貨運資料資料,製作了一個"美國近代空間縮短形勢圖"(見圖),

並探討了交通對個人與社會組織的影響。其後美籍華裔社會學家楊慶堃教授結合中國的實際,將歷史的與當代的時空資料加以科學的對比,研究了中國近現代交通技術的發展所引起的空間距離和空間性質的變化,並於1948年發表《中國近代空間距離之縮短》一文,第一次繪製了“中國近代空間縮短形勢圖”。他認為,空間本是隔離人與事之間關係的因素,兩地相距越遠,兩地人群的關係越淡漠,兩地之間的組織越鬆散。但空間對人、對事的隔離作用,隨交通、運輸、通訊的發展而減小。現代交通運輸通訊越發展,兩地來往越節約時間與費用,由此提高了人際交往的頻率與辦事效率,密切了人際關係,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社群的凝聚力,溝通了社群之間的聯絡。時空壓縮理論突出了交通通訊技術與方式對現代社會生活和人際交往的重要作用,為人們進一步認識社群的內部區位結構和外部聯絡,完善社群的各種分工,改善人們的交往關係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運用時空壓縮概念,有助於從微觀上研究人際關係的變化,從巨集觀上探討全球的分工及互相依賴等社會學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