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企先

[拼音]:Kate'er

[英文]:cartel

法語cartel的音譯,原意是同盟或協定。資本主義壟斷組織的重要形式之一,由生產同類商品的資本主義大企業,通過簽訂某種協定以獲取高額壟斷利潤而形成的一種壟斷同盟。

種類

參加卡特爾的企業,一般都簽訂書面協議,但也有一些卡特爾只作口頭約定,沒有正式文字手續。參加者推選代表組成委員會,其職責是監督協定的執行,並統一保管和使用卡特爾的共同基金。根據協定內容的不同,卡特爾有許多不同的種類,主要有:

(1)規定產品價格的卡特爾。其參加者不得按低於卡特爾所規定的價格出售自己的商品。

(2)規定銷售範圍的卡特爾。其參加者只能在規定地區內銷售自己的商品,不能進入其他參加者的銷售地區。

(3)規定產量的卡特爾。其參加者的商品生產和銷售都有定額限制,超過者要罰款,未達到限額者則可從卡特爾取得相應的補償。

(4)分配利潤的卡特爾。在這類卡特爾的參加者之間有著利潤再分配的種種規定。例如,當某一成員接受一項定貨任務時,必須把此事通知卡特爾的其他成員,然後再協商出哪一成員去完成該項任務,完成任務的成員把所得利潤的一部分交給其他成員作為補償。卡特爾一般都只包括上述內容中的一項,但也有同時包括幾項內容的。卡特爾的參加者應按協議的規定辦事,否則將受到制裁。卡特爾制裁其成員的辦法通常有:罰款;撤銷以專利形式頒發的許可證;拒絕從卡特爾所控制的共同基金中付給款項。

特點

(1)參加卡特爾的企業雖然受到限制,但它們在生產上、商業上、法律上和財務上都是獨立的。參加者當情況對他不利時,可以退出卡特爾。

(2)由於上述的獨立性,卡特爾是一種不穩定、不持久的壟斷組織。當參加者的實力對比發生變化時,卡特爾往往宣告解散。但在新的力量對比基礎上又可重組新的卡特爾。卡特爾協定的時間一般很難超過 5年到10年。特別在經濟危機時期,銷售條件惡化,競爭更加激烈,參加者往往違反卡特爾的有關規定而各行其是,導致卡特爾在規定期限以前就失效了。

(3)卡特爾的活動通常限於流通領域。

發展

卡特爾最初產生於歐洲大陸的一些國家,特別是在德國得到了普遍的發展。德國曾被稱為“卡特爾”的國家。它從1857年出現第一個卡特爾起,到1905年,各生產部門共有 385個卡特爾。據德國卡特爾運動理論家及領導人契爾斯基在1911年出版的《卡特爾和托拉斯》一書中估計,當時德國的卡特爾約有550~600個,遍及採煤、冶金、電氣、化學、紡織、皮革、玻璃、磚瓦、陶器、食品等工業部門。因而卡特爾已成了德國全部經濟生活的基礎。1930年,德國鋼鐵卡特爾集中了德國鋼鐵銷售總額的98%。德國之所以成為卡特爾的國家,同德國的歷史條件密切相關。德國存在著封建殘餘,工資水平較低,國內市場相對狹小。同時,德國是一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在國外市場的擴張方面遇到了激烈的競爭。在這種情況下,資本家為了獲取壟斷利潤,為了聯合起來對外擴張,通過締結劃分市場和規定銷售價格的卡特爾便廣泛發展起來。

在法國,1883年成立的製糖卡特爾,在該部門生產中佔絕對壟斷地位;20世紀初,在鋼鐵、棉花、煤、紙張以及玻璃行業中都建立了卡特爾。到30年代前後,法國工業中重要的卡特爾組織約有87個,其中重工業部門有64個,輕工業部門有16個。英國在1919年共有500個卡特爾,1944年增加到2500個。英國利華兄弟公司1901年與其他5大制皁公司組成卡特爾,控制了英國近2/3的肥皂生產。義大利的棉製品行業在20世紀初已有卡特爾。美國的卡特爾不多,因為反托拉斯法一般把卡特爾視作非法的,但按《韋布-波默林法》,對那些只是為了促進出口貿易而組織的卡特爾則不加制止,因為這類卡特爾的成員能與其他國家的卡特爾成員在同等條件下進行競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卡特爾的組織形式雖已發生了變化,但這種組織仍然廣泛存在著。在70年代中期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出口卡特爾的數量是:日本 214個、英國89個、聯邦德國81個、美國35個、荷蘭60個,每個卡特爾都由幾家或幾十家公司組成。如美國紙張卡特爾包括17家公司,麵粉和膠合板卡特爾有20家公司,紡織品卡特爾有24家公司。日本型鋼卡特爾包括44家公司,燃料卡特爾有60家公司,棉紡卡特爾有74家公司。聯邦德國的化纖卡特爾包括34家公司,陶器卡特爾有204家公司。

戰後日本的卡特爾,從形式上看,有“合法”卡特爾和以“君子協定”形式出現的“地下”卡特爾之分。在60年代,幾乎每年都有1000個左右的“合法”卡特爾在活動。這類卡特爾活動的主要內容,是以限制產量或對外傾銷的辦法,維持壟斷價格。1970年爆發經濟危機後,一些壟斷資本家又紛紛組織反蕭條卡特爾。例如,由於鋼鐵生產嚴重過剩,價格猛跌,為了“穩定價格”,新日本製鐵,日本鋼管、住友金屬工業、川崎制鐵、神戶制鋼以及日本製鋼六大鋼鐵公司便於1971年12月成立了“粗鋼反蕭條卡特爾”。至於“地下”卡特爾,它們主要是在集中程度更高的商品或行業活動,但它們的行動詭祕,外界很難知其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