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拼音]:Wanli Changcheng-Shanhai Guan

[英文]:Great Wall — Shanhaiguan

中國明長城東部的一座重要關隘。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區的東北部。北倚燕山,南臨渤海,形勢險要,自古即為兵家必爭之地。遠在戰國和秦、漢時期,山海關就是一處臨海要地。據文獻記載, 553年北齊時開始在這一帶修築長城。《隋書·地理志》記載,這裡有長城,有關官,有臨榆宮。唐朝在這裡設臨榆縣,有臨榆關。明洪武十四年(1373)大將軍徐達在山海之間築關建城,並命名為山海關。其後經明代 200多年的陸續修建,才完成了山海關整個防禦工程體系。山海關防禦體系完備,關城氣勢雄偉,被稱之為“天下第一關”。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海關除了關城之外,還包括從角山而下,到海邊的長城約11公里及其整個防禦工程體系,明代設“山海路”進行管轄,包括山海關、南海口關(老龍頭)、南水關、北水關、旱門關、角山關、三道關、寺兒峪關、南水關敵樓、北水關敵樓、南翼城、北翼城和關城內外城堡、墩臺等防禦工事。

關城周長約4公里,城牆高14米,厚7米,內部土築,外面用磚包砌。每面各開一門,其上原均建有門樓。東門名鎮東,西門名迎恩,南門名望洋,北門名威遠。東、西門外各建羅城一座,東羅城的東、南、北牆共長1385米;西羅城未完工而止。在關城周圍繞以一道深約 8米,寬約17米的護城河。

山海關城東門因是面向關外的大門,所以在建築佈局與結構上都極為雄偉堅固。東牆南北與長城相連,並有奎光閣、牧營樓、威遠堂、臨閭樓、南北角樓等建築。門外建有甕城,再外為羅城。東門城樓修建在12米高的城臺上,為 2層,高13.2米,面寬三間,進深七架,重簷歇山頂。向內一面闢門,其餘三面設有箭窗68個。城樓上懸掛“天下第一關”的匾額,為明朝萬曆年間進士山海關本地人肖顯所書。字型雄勁渾厚有力,字高達1.6米,是古代匾額書法藝術之珍品。

關城南北側修有南翼城、北翼城。南面臨海築有周長0.5公里的寧海城和老龍頭。城東1公里歡喜嶺上,築方城,名威遠城。關城附近築有烽火臺等。關城與這些建築彼此呼應,形成了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山海關是中國文物保護維修的重點專案。自1952年起即開始了對天下第一關城樓的維修工程,1958年設立了文物保管所。其後不斷進行保養維修,1985~1989年間,先後修復了東部關城城牆、東南角樓、奎光閣、牧營樓、威遠堂、臨閭樓和臨海城、老龍頭等建築。1990年完成了山海關長城博物館的新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