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文化理論
[拼音]:Su Bai
中國現代考古學家。遼寧省瀋陽市人。1922年8月3日生。1944年北京大學史學系畢業。1948年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研究生肄業,並任職於該所考古學研究室。1952年任教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教研室,兼教研室副主任。1978年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1979年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學術委員。同年被選為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1983年任北京大學考古系主任,兼該校學術委員。同年任文化部國家文物委員會委員。
1951年宿白曾主持河南禹縣白沙水庫墓群的發掘。1958年主持河北邯鄲澗溝齊村龍山-商周遺址的發掘。又曾多次主持北京大學石窟寺遺蹟的考古實習,對響堂山石窟、敦煌石窟、龍門石窟和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都作過測繪或部分測繪、記錄和研究。1959年參加對西藏文物的調查。其主要學術成果是,運用型別學方法,對魏晉南北朝隋唐墓葬作過全面的分割槽分期研究,從而為研究這一時期墓葬制度的演變、等級制度和社會生活的變化,奠定了基礎;他結合文獻記載,對這個時期城市遺址作了系統的研究。對當時都城格局的發展、演變,提出了創見。對宋元考古作過若干專題研究,其中《白沙宋墓》(1957)一書,體現了在研究方法上將文獻考據與考古實物相結合,是宋元考古學的重要著作。在佛教考古方面,用考古學的方法來研究中國石窟寺遺蹟。近年來曾先後訪問過日本、法國和伊朗等國,進行考古方面的學術交流。1983年任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客座教授,講授中國佛教考古學。
宿白的主要學術論著還有:《北魏洛陽城與北邙陵墓》、《西安地區唐墓壁畫的佈局和內容》、《隋唐城址型別初探》、《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敦煌》、《南宋的雕版印刷》、《居庸關過街塔考稿》、《雲岡石窟分期試論》、《敦煌早期洞窟雜考》、《大金武州山石窟寺碑的發現與研究》、《新疆克孜爾部分洞窟的分期》和《趙城金藏與弘法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