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論視域下中國社會保障的論文

文化理論視域下中國社會保障的論文

  一、文化理論視域下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詮釋

  社會保障制度是國家或者政府依據法律規定,透過國民收入再分配對各種原因導致收入損失的人們給予補償,以保證其基本生活,並透過各種福利制度或設施提高生活水平的制度。從文化的視角發現:各國的社會保障模式和其文化基礎有很大的關係,中國當然也不例外。新中國成立以後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幾乎是照搬了蘇聯老大哥的“國家保險型”模式。在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孝親”、“三綱五常”等思想的影響下,註定了國家社會保障的制度安排更符合階層主義文化的要求。在計劃經濟時代,在全國一盤棋背景下,一切都以國家的統籌安排為主,以達到資源在全國範圍內的合理分配。這樣的制度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同時,集體主義在這時期表現得淋漓盡致。但是,這時期以階層主義文化為主的社會保障制度是淡化了個人的需要,扼殺了個性的發揮和個人應有的不同文化空間,個人只能是被動接受制度的安排。對所有社會保障制度覆蓋的群體而言,價值追求是平均而非平等。在那個特殊時期,在國家正式社會保障制度以外幾乎沒有非正式保障制度存在的空間。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上世紀末,我國社會保障制度處於改革時期。由於受改革開放的影響,傳統的思想觀念和價值體系在西方思想的衝擊下發生了極大轉變。同時,市場經濟的建設需要與之相符合的社會保障體系,而這樣的社會保障體系藍本則來自於資本主義國家,傳統的“國家保險型”急需向“投保資助型”或者“福利國家型”或者“強制儲蓄型”轉變。中國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了一條中間道路:建立了兼具“投保資助型”和“強制儲蓄型”的部分積累制。這樣的社會保障模式則是在中國幾千年來根深蒂固的儒家“中庸之道”與現實結合形成的產物。總體上來看,這時期還是以階層主義文化為主,但是這樣的文化受到了西方平等主義文化和個人主義文化的影響。在中西文化激烈的碰撞中,歷史悠久的本土文化還是長期佔據主導,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效果一直不是很理想,社會保障制度各領域的改革程序也較緩慢。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加入WTO,特別是在國際經濟活動中,中國需要遵守以西方國家為主制定的市場遊戲規則。西方的思想文化觀念繼續深入影響,特別是市場經濟下的“經濟人”或“理性人”觀念影響深遠。中國傳統的集體主義思想、計劃經濟時代下的平均主義觀念逐漸被揚棄,隨之而來的是建立起越來越明晰的權利與義務對等的市場交易規則。國家由上至下開始了各個領域的改革,並繼續向縱深邁進。這樣的變化大大動搖了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的文化理論基礎,人們呼籲重新考量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價值體系和終極目標,選擇何種文化理論作為根基是改革社會保障制度的關鍵因素之一,沒有建立明確的文化價值體系也就沒有形成穩定的'社會保障體系。所以,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一直處於動態,至今仍未形成相對穩定的模式。

  二、文化理論視域下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未來圖景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四項基本原則不容改變。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透過這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發現:這是中和了中西文化觀念的結果。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政策設計也將在這樣的觀念下進行。透過這24個字的表達,我們可以提煉出中國未來社會保障制度的文化理論基礎:

  (一)階層主義文化影響將在很長時間內繼續

  最早建立現代意義上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德國就是以階層主義文化為根基。德國在經歷了較長時期的封建帝國統治後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德國透過建立至上而下的社會保障制度來調和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的關係,以達到維護社會穩定的目的。這帶有典型的國家單方面強制的權威性。從德國19世紀建立社會保障制度至今,已有一個多世紀,這樣的文化基礎對其影響仍然存在。再來看受儒家文化和德國社會保障制度文化影響深遠的日本,日本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改革都是在危機中進行的。日本建立和改革社會保障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化解戰後的危機以達到社會穩定和控制的目的。中國和德國及日本在這方面的文化基礎非常類似,甚至中國在階層主義文化上的根基更深厚。目前來看,中國較長時間內面臨的最大的社會問題是人口老齡化下的社會穩定。所以,中國未來社會保障制度還是以國家至上而下強制推行為主,以達到社會穩定和社會控制的目標。在社會保障體系中,國家在不同的專案中承擔的責任有差別,在救助制度的建立上,從長期來看,還是應該以政府承擔為主。特別是在特殊困難群體的救助和扶貧上政府應長期介入。一是由於貧困的原因特殊而不能自立,二是長期以來形成的依賴和“懶惰”思想。以貴州一些貧困地區的扶貧效果來看:如果沒有政府的全過程和全方位的介入,要脫貧幾乎不可能。除此以外,對於已經退休的人們,只能接受較高替代率水平下的養老金水平,還是習慣於計劃經濟時代下的“現收現付”制度安排。

  (二)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個人主義文化和平等主義文化也將產生重要的影響

  在中國,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後,在討論社會保障制度的路在何方過程中,有不少人推崇以個人主義文化為主的英國和美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也有人極力推崇以平等主義為主的北歐社會保障制度。而這些觀點在政府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中或多或少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是,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中國經濟水平的提高,與世界文化的交流加深,這樣的文化思想對我國社會保障將會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首先,我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打破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盤活生產要素配置以增強經濟活力和提質增效。市場經濟是以追求效率為目的忽略公平,而計劃經濟注重公平但缺乏效率。在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社會保障制度也隨之發生了根本轉變,但是步伐邁出相當艱難:從城鎮職工開始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從上世紀末塵埃落定到目前來看問題仍然很多;傳統的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障制度與城鎮企業職工社會保障制度平行發展,不論是橫向看,還是縱向看,都是冰火兩重天。在十八大上所總結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看,在中國建立全民相對平等的社會保障制度是必由之路。政治上倡導的民主和平等在社會保障制度中也理應同時體現,要求逐步賦予個人在社會保障制度上的選擇權和自主權。人們對社會保障的需求將是源自市場經濟內在的動力,而不是產生於政府的恩賜。其次,社會保障制度的深度改革將越來越尊重社會公眾的意見。個人在社會上呼籲形成的社會保障改革合力將是政府推行社會保障制度考量的重要因素。2015年初,人社部相關負責人在接受京華時報記者採訪時稱:中國將適時研究調整降低社會保障費率,這是在《人民日報》報道相關媒體認為我國社會保障費率全球第一後,官方負責人做出的回應。可以看出,社會公眾的意見在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深入改革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影響。最後,隨著個人主義文化和平等主義文化的深入影響。社會輿論倒逼政府推動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步伐將加快。國家在政治上的大刀闊斧改革和深入反腐深得民心,打破了固有利益集團控制主要經濟社會資源的局面,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障改革面臨的阻力將大大縮小。

  (三)我國社保制度的建立和發展須依賴於更具強制性的法律

  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將是出臺各個社會領域、社會規則的高峰期,以國家層面上制定社會保障政策的責任將加強,而非以往主要以單位或者行業為主導。社會保障制度各責任主體權責將是在市場經濟的要求下得以確定。

  三、結論

  總之,隨著世界文化的深入交流、中國傳統階層主義文化的根深蒂固、結合中國本土實際,從文化理論視域下看,中國未來社會保障制度的文化理論基礎應是一種堅持階層主義文化為主、混合了平等主義和個人主義文化的“混合主義文化”。在“混合主義文化”的影響和建設法治國家背景下,具體而言:隨著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源自市場經濟發展內在要求的社會保障制度也必將適時和適度的改革,未來政府在階層主義文化影響下在社會保障政策制定上仍是占主導地位;受個人主義文化的影響,要重視引導民間、社會、個人在一些社會保障專案上發揮作用;而受平等主義文化的影響,一些影響公平和平等的較低水平的社會保障專案應該由國家完全承擔。

  作者:衛松 楊昌儒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