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

[拼音]:tiaozheng gonggu chongshi tigao

1961年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旨在恢復被破壞了的比例關係和進一步發展國民經濟的指導方針。

歷史背景

由於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左”傾錯誤,加上嚴重的自然災害和蘇聯政府撕毀合同,中國國民經濟在1959年以後遇到了嚴重困難。農業生產連年大幅度下降;已經鋪開的基本建設規模太大,遠遠超過了國家財力、物力可能承受的程度,重工業特別是鋼鐵工業孤軍突出,重工業同輕工業之間以及重工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的比例關係嚴重失調,許多企業管理混亂,裝置損壞嚴重,經濟效益急劇下降;國家財政連續四年出現赤字,通貨膨脹,市場商品短缺,人民生活十分困難。為了扭轉這種形勢,1960年冬,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以對人民利益高度負責的精神,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的“左”傾錯誤,並在1961年1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的八屆九中全會上,正式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即調整嚴重失調的經濟比例關係,鞏固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在發展和變革中獲得的成果,充實一些新發展起來的事業的內容,提高那些需要改善的新事物的質量。在這四個方面中,調整是中心的環節。此後,中國經濟進入一個調整階段,這是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以來經濟工作的一次重要轉變。

主要措施

(1)精簡職工,減少城鎮人口,使之與農村提供的商品糧食和副食品相適應。到1963年6月,全國共減少職工1887萬人,減少城鎮人口2600萬人。

(2)壓縮基本建設規模,使之同經濟的可能性相適應,同工農業生產水平相適應。全國基本建設投資總額,1960年為384億元,1961年壓縮到123.4億元,1962年進一步壓縮到67.6億元,與此相適應,積累率由1960年的39.6%下降到1961年的19.2%,1962年降至10.4%。

(3)縮短重工業戰線,並把整個工業生產調整到同農業提供的商品糧食和原材料的可能性相適應,同工業本身提供燃料動力和原材料的可能性相適應的程度。1960年鋼產量為1866萬噸,1962年減少到 667萬噸;煤炭產量由1960年的3.9億噸減少到1962年的2.2億噸。對於那些沒有原料、材料資源的企業,物質消耗過多、產品質量低劣、成本很高、長期虧本在短期內又不能改變的企業,區別不同情況,或者關閉,或者暫時停止生產,或者與別的企業合併,或者轉產別的產品,使工業企業的數量減少,組織結構趨於合理。1959年全國工業企業有31.8萬個,1962年減少到19.7萬個。通過調整,重工業產值佔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60年的52.1%下降為1962年的32.3%。

(4)調整農村政策,加強農業生產。明確規定農村人民公社實行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的三級所有的經濟制度,實行按勞分配原則;強調“大集體、小自由”的方針,返還了被沒收的自留地,鼓勵社員經營家庭副業(見社員家庭副業),恢復與發展農村集市貿易;糾正由浮誇風導致的高徵購,減少糧食徵購量,使農民得以休養生息。國家在人力、財力、物力上加強對農業的支援。一是充實農業第一線的勞動力,1962年,農業勞動力比1958年增加5786萬人,超過了1957年的水平。二是增加農村社隊所需的貸款和物資,大幅度提高糧食、油料、生畜、家禽和蛋類等農副產品收購價格(1961和1962年兩年內提高了27.1%),以扶持社隊恢復和擴大生產。

(5)充實急需的工業生產,整頓和提高經濟管理水平。努力恢復傳統手工業和一般輕工業產品生產,同時注意發展合成洗滌劑、塑料和化學纖維工業,加快發展石油工業。加強經濟的集中統一管理,陸續制定了農業、手工業、工業、商業、財政、金融等方面的管理條例,健全規章制度,整頓經濟秩序。

(6)消滅財政赤字,穩定市場。大力壓縮財政支出,特別是壓縮基本建設撥款和各項事業費支出,扭轉企業虧損;在保證生活必需品價格基本穩定的前提下,對針織品、自行車、鐘錶、茶葉、酒以及某些糕點和糖果實行高價政策,以回籠貨幣;同時堅決打擊市場上的投機倒把活動(見市場管理)。

貫徹效果

由於中國共產黨和全中國人民的努力,經濟調整工作取得了明顯效果。1962年與1961年相比,農業總產值增長6.2%,糧食產量增長8.5%,生豬年末頭數增長32.4%。工業生產已開始出現轉機。國家財政實現了收支平衡,並略有結餘;貨幣發行過多的情況有所改變;全國農村集市貿易的價格比上年下降了35%。城鄉人民生活也開始好轉。國民經濟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許多方面出現了迅速恢復的形勢。為了爭取國民經濟的根本好轉,從1963年起,用三年時間,繼續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除了進一步改善國民經濟比例關係之外,著重加強現有生產能力的填平補齊工作,並更新一批裝置;改善企業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果,合理組織企業開展專業化協作。1965年,各項調整任務勝利完成。中國的國民經濟重新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