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J.D.

[拼音]:Chongshengdao Zhanyi

[英文]:Okinawa Island, Battle of

太平洋戰爭末期,美軍在沖繩島對日軍進行的登陸戰役。沖繩島為琉球群島的第一大島,位於日本本土和中國臺灣之間,北距九州 630公里。北部多山,南部主要是丘陵地,有機場、港灣多處,是日本本土的南部屏障。1945年初,美軍佔領呂宋島及硫黃島後,為掌握整個琉球群島的制海權和制空權,建立進攻日本本土的基地,決定攻佔沖繩島。日軍決心集中使用海空力量,摧毀美太平洋艦隊主力於沖繩島附近海域;以陸軍部隊堅守沖繩島,爭取時間,加強本土防禦準備。日軍守島部隊為第32集團軍下轄的 2個師和1個混成旅,約8.6萬餘人,以及海軍基地部隊和由島上居民編成的特編團等共10萬餘人,由牛島滿陸軍中將指揮。防禦重點在島的南部,以首裡為核心構築有牧港、首裡兩道防線,在西北端八重嶽、與座嶽地域構築有第 3道防線。每道防線都依託丘陵地構成多層次的堅固防禦陣地。由戰列艦、巡洋艦各 1艘和驅逐艦8艘組成的聯合艦隊第2艦隊(司令為伊藤整一海軍中將)以及潛艇部隊和駐紮在九州、臺灣的航空兵部隊,擔負抗登陸支援與掩護任務。沖繩島及其鄰近島嶼還有1個魚雷艇中隊和600餘艘自殺攻擊艇。美軍參戰兵力為45.2萬人,艦艇1500餘艘,飛機2500架。第 5艦隊司令R.A.斯普魯恩斯海軍上將任總指揮。擔任登陸的第10集團軍(司令為 Jr.S.B.巴克納陸軍中將),由陸戰第3軍和陸軍第24軍組成,轄8個師,18.3萬人。其中步兵第81師為戰區總預備隊。由美英兩軍的航母機動部隊,以及美第20、第21戰略轟炸部隊等,擔任掩護和支援。

美軍於 3月18日開始空襲九州、四國和臺灣。同時,第10集團軍各突擊梯隊進行海上航渡。23日起,艦載機群和艦炮對慶良間列島和沖繩島實施預先火力準備,摧毀島上部分機場和暴露的防禦設施,消滅了日軍近海攻擊艇隊。26日,在慶良間列島登陸,取得了艦船停泊場和後勤補給基地。4月1日晨,開始對衝繩島實施直接艦炮和航空火力準備。陸戰第 3軍(陸戰第1、第6師)和陸軍第24軍(步兵第7、第96師)在羽具岐南北9公里地段突擊登陸。當天即有4個師約6萬人及大批坦克、火炮上陸,建立了正面14公里、縱深 5公里包括兩個機場在內的登陸場。同時,美陸戰第 2師在沖繩島東南港川海面實施佯動。4月4日,美軍佔領沖繩島中部地區,將該島攔腰切斷,並開始向北部和南部主陣地發展進攻。至此,登陸階段的任務已告完成。4月6日,日海軍聯合艦隊由日本向沖繩航進,企圖與美軍進行海上決戰。翌日,美快速航母艦隊迎戰於九州西南海域。美艦載機編隊擊沉日軍戰列艦、巡洋艦各1艘和驅逐艦4艘,從而解除了海上威脅。日潛艇部隊到沖繩附近活動,由於美軍警戒嚴密而無所作為,除1艘返航外,其餘7艘均被擊沉。4月6日至6月22日,日本陸、海軍航空兵對美軍艦船進行10次大規模攻擊,雖取得一定戰果,但對整個戰局未起決定作用。美陸戰第3軍的2個師向沖繩島北部順利推進,至4月21日佔領該島北半部和伊江島。陸軍第24軍的2個師向南進攻,遭到日軍頑強抵抗,進展緩慢,24日始突破牧港防線。爾後,美軍調整部署,陸戰第 1師、步兵第77師投入南線作戰。5月4日,日軍發動總反擊失利,遂收縮陣地。在美軍兩翼包圍下,於29日放棄首裡防線,向南部防線轉移。6月4日,美陸戰第6師由牧港海岸向小祿半島登陸。17日,美陸戰第2師第8團在喜屋武登陸。18日,美第10集團軍司令巴克納中將陣亡,陸戰第 3軍司令R.S.蓋格少將接替其職務。22日,美軍突破日軍南部防線。次日凌晨,日軍第32集團軍司令牛島滿及其參謀長剖腹自殺。

戰役以日軍失敗告終。日軍死亡9萬餘人,被俘7400人,島上居民死亡約10萬人,損失飛機7830架,艦艇被擊沉16艘、擊傷4艘。美軍傷亡7萬餘人(含非戰鬥減員2.6萬人),損失飛機763架,艦艇被擊沉36艘,擊傷368艘。這是美日兩軍在太平洋島嶼作戰中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損失最重也是最後一次戰役。美軍佔領沖繩島後,打開了日本的門戶,達到了為進攻日本本土建立戰略基地的目的。

此次戰役,美軍擁有絕對優勢兵力,掌握了制海權和制空權,選擇了有利的登陸地段;但是,戰術呆板,畏懼夜戰、近戰和攻堅,也未及時進行海上迂迴。日軍利用坑道和反斜面陣地,抵消美軍火力優勢,以近戰火力和小分隊夜間出擊,頑強戰鬥達3個月之久;以“神風”自殺飛機為主擊毀擊傷大量美海軍艦艇,但陸海軍及其航空兵行動不協調,並放棄了水際灘頭作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