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口邊草
藥材名稱:白及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甘根(《本經》、白根(《吳普本草》),白給(《別錄》).白芨(《證治準繩》),冰球子(《貴州民間方藥集》)白及子(陝西、四川)。
基源:為蘭科白及屬植物多種白及的塊莖。白及屬全世界約6種,分佈於東亞;中國約產4種。除正品白及外,還有黃花白及,小白及也廣泛地作白及使用,藥材通稱“小白及”。
原植物:白及Bletilla striata(Thunb.)Reichb.f,又名箬蘭、朱蘭(《花鏡》),連及草(福建、江西),小白及(甘肅、雲南),白鳥兒頭(江蘇)。黃花白及Bletilla ochracea Schltr,小白及Bletilla yunnanensis Schltr.
歷史:白及始載於《本經》列為下品。陶弘景曰:“葉似杜若,根形似菱米,節間有毛……可以作糊”。韓保昇曰:“葉似初生棕苗葉及藜蘆三、四月抽一苔,開紫花,……根似菱,有三角,白色,角頭生芽。”蘇頌曰:“春生苗,長1尺許 葉似栟櫚,兩指大,青色 夏開紫花”李時珍曰:“一科山抽一莖,開花長寸許,紅紫色,中心如舌,具根如菱米,有臍,如鳧茈之臍,又如扁扁螺旋紋,性難幹。”又曰:“其根白色,連及而生,故曰白及。”以上描述與現代各地白及主流商品的植物形態及藥材性狀相符。
形態:陸生蘭。高15~70cm。假鱗莖三角狀扁球形或不規則菱形,肥厚肉質,富粘性,常數個相連。莖直立。葉3~5片,披針形或寬披針形,長8~30cm,寬1.5~4cm,先端漸尖,基部下延成長鞘狀,全緣。總狀花序頂生,有花3~8朵,花苞片披針形,長1.5~2.5cm,早落;花紫色或淡紅色,直徑3~4cm;萼片和花瓣近等長,狹矩圓形,長2.8~3cm;脣瓣倒卵形,長2.3~2.8cm,白色或具紫脈,上部3裂,中裂片邊緣有波狀齒,先端內凹,中央具5條褶片,側裂片直立,合抱蕊柱,稍仲向中裂片,但不及中裂片的一半;蕊柱兩側有窄翅,柱頭頂端著生1雄蕊。花粉塊4對,扁而長;子房圓柱形,扭曲。蒴果圓柱形,長約3.5cm,直徑約1cm,兩端稍尖,具6縱肋。花期4~5月,果期7~9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5冊.653頁.圖8135)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野、山谷較潮溼處。分佈於河北、山西、陝西、甘肅。華東、中南及西南
黃花白及近似白及而較粗壯,莖高25~50cm。葉多為4枚,舌狀披針形,長達35cm,寬15~25mm。花序具3~8朵花。花黃色或白色而帶淡黃;花被長18~23mm,脣瓣白色或淡黃色,長15~20mm,中部以上3裂,側裂片幾不伸至中裂片。(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5冊.654頁.圖8137)產陝西、甘肅、湖北、湖南、廣西及西南。
小白及莖纖細,高15~50cm。葉3~4片,葉狹,線狀披針形,長6~20cm,寬5~10mm。花序具1~6朵花;花較小,淡紫色;花被長15~18mm;脣瓣長15~18mm,中部以上3裂,側裂片伸達中裂片1/3以上。(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5冊.653頁.圖8136)生於山坡草叢中或小溪旁石上。分佈於中國西南及陝西、臺灣、廣西。
生藥
栽培:宜溫和溼潤氣候,不耐寒,適於排水良好,肥沃疏鬆的砂質壤土和腐殖質土生長。用塊莖繁殖,於春季3~4月中或9~10月,結合挖收選取當年生具有莖稈和嫩芽的塊莖,或將塊莖分成帶芽的小塊作種栽,按行株距33×17cm穴栽,每穴栽3個,呈三角形,覆土3~5cm,稍加鎮壓。生長期應注意中耕除草,施追肥2~3次,冬季需培土或蓋鋪堆肥,防寒。
採集:8~11月採挖,選用當年的塊莖,除去殘莖和鬚根,洗淨泥土,立即加土,否則易變黑色。加工前分揀大小,然後投入沸水中燙(或蒸)3~5分鐘,至內無白心時取出,晒至半乾,除去外皮再晒至半乾。
鑑別
性狀:塊莖不規則扁圓形,有2~3個爪狀分枝,長1.5~5cm,厚05-1.5cm;表面灰白色或黃白色,有細皺紋,並有數圈同心環節和棕色點狀鬚根痕,上面有凸起的莖痕,下面有連按另一塊莖的痕跡 質堅硬,斷面類白色,半透明,角質,可見散在的點狀維管束 無臭,味苦,嚼之有粘性 以個大、飽滿、色白,半透明、質堅實者為佳
顯微 粉末:黃門色,味苦,有粘性。 ①含糊化澱粉粒的薄壁細胞無色,大多呈不規則碎塊,遇碘液顯藍色 ②粘液細胞 甚大,呈類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約至380μm,擴散出微小粘液質顆粒 ③草酸鈣針晶 大多成束,存在於粘液細胞中,有的偏於一邊,或有散在、針晶纖細,長27~88μm ④表皮細胞 淡黃綠色。表面觀形狀不規則,垂周壁深波狀彎曲,壁厚3~6μm,術化或微木化,孔溝明顯,平周壁具稀疏短縫狀紋孔;斷面觀呈類方形,徑向壁略呈連珠狀增厚,角質層較厚 ⑤下皮細胞 呈類多角形,壁稍彎曲,有的連球狀增厚(較老塊莖),木化。 ⑥纖維大多成束,具周圍的細小類方形細胞中,含有類圓形矽質塊(圖見《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圖104)
加工炮製: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浸泡至六七成透,撈出,悶潤至透,切薄片,乾燥尚有軋粉、蒸制等炮製方法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化學性質
含揮發油、粘液質,白及甘露聚糖[1](Bletillam-annan)和5種抗菌活性的化合物,4,7-二羥基-1-對羥芐基-2-甲氧基-9,10-氫菲、3,3-羥基-2,6-’對羥節基-5甲基芐基、2,6-一對羥節基-3’,5-甲氧基-3羥節苄基、3,3-.羥基-5-甲氧基-2,5’,6-三對羥苄基、4,7-3羥基-2-甲氧基-9,10-3氫菲[2]。
附 白及膠的化學成分是由葡萄糖分子聚合的葡聚糖,經水解成適宜分子量的中或低分子葡聚糖,可代替血漿輸液用[3]。
參考文獻
[1] 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668。
[2] Phytochemistry 1983;22(4):1011。
[3] 中藥通報 198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