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比倫奴隸制經濟
[拼音]:Quanguo Caiji he Bianmu Jihua
[英文]:National Program for Acquisitions and Cataloging,NPAC
美國一項全國性的文獻合作採集和編目計劃,也稱分擔編目計劃。該計劃是根據美國1965年《高等教育法》第2部分C款,即授權給美國國會圖書館,使其“儘可能地收集全世界新近出版的對學術界有價值的所有圖書資料”,並在收到後迅速為高等學校和研究圖書館提供編目資料。該計劃於1966年中期開始實施,參加的圖書館有90多所,採集範圍達24個國家,分佈在歐洲、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為了避免不必要地重複其他國家已完成的編目工作,美國國會圖書館與各國國家書目編制者 (通常都是國家圖書館)進行合作,實行分擔編目的辦法。 在奧地利、法國、德國、英國、義大利、日本、荷蘭、挪威與西班牙的分擔編目中心和在巴西、南非、南亞的地區採購辦公室工作的人員主要都是當地人。這些單位的編目者將該國出版的所有著作按《英美編目條例》編制的目錄款目寄給美國國會圖書館。該館的分擔編目部則負責改編收到的目錄資料,並確定新書 的主要款目 和附加款目。這樣美國國會圖書館和其他圖書館可迅速、經濟地利用國外的出版物及其編目資料。
該計劃的出現取代了法明頓計劃、拉丁美洲合作採集計劃和其他類似的採集協作,持續了約20年,直到80年代中期在用於購置文獻資料的外幣用盡和國會削減聯邦預算的雙重壓力下,才開始進入困境。 (見合作發展館藏、合作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