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戰爭
[拼音]:shi-sheng guanxi
[英文]:teacher-student relation
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係,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對待的態度等。學校中的教育活動,是師生雙方共同的活動,是在一定的師生關係維繫下進行的。師生關係既受教育活動規律的制約,又是一定歷史階段社會關係的反映。良好的師生關係,是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保證,也是社會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
中國歷史上有重視培養和建立良好師生關係的傳統。春秋時期,孔丘同他的弟子的關係,是古代的楷模。他熱愛學生,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學生對他尊重景仰,親密無間。戰國時期,荀況用“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比喻學生可以後來居上,超過老師。唐代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又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上述傳統只是反映少數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與實踐的一個方面。在封建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師生關係,是受封建等級制的制約,並服從封建統治階級的教育目的的。如《尚書》所記:“樸作教刑”和《學記》所載“夏楚二物,收其威也”,說明教師可對學生施行體罰。教師被納入“天、地、君、親、師”的序列,學生就只能恭敬從命,不能反問質疑。在西歐中世紀,學生對教師則必須絕對服從,只能聽而不問、信而不疑;稍有違犯,就會受到教師的責打。這種人身依附、依靠棍棒維持學校紀律,壓抑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狀況,是封建社會師生關係的主要特徵。
到了資本主義時期,資產階級思想家、教育家在政治上反對封建等級制,提倡資產階級的“自由”、“民主”和人的個性解放, 在教育上則反對壓抑兒童“ 天性”、 無視學生人格的封建主義師生關係。如 18世紀,法國的J.-J.盧梭極力強調兒童的自然發展, 主張改變教師的地位和作用。19世紀末,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J.杜威認為,要從兒童自發的興趣和需要出發,建立以兒童為中心的師生關係。他說:“這是和N.哥白尼把天文學的中心,從地球轉到太陽一樣的那種革命。這裡,兒童變成了太陽,而教育的措施則圍繞著他轉動, 兒童是中心, 教育的措施便圍繞他而組織起來。”這就從封建主義的“教師中心”,躍到了另一極端──“兒童中心”,貶低和否定了教師的作用。
到了20世紀30年代,要素主義教育派(見要素主義教育)又強調教師的權威和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它主張教育過程的主動性在於教師而不在於學生,教師是“整個教育體系的中心”。 70年代以來, 既有人主張恢復“兒童中心”,也有人主張恢復體罰學生。資本主義社會的師生關係,無論是主張 “兒童中心” 或“教師中心”,都反映了資本主義的社會關係以及教育秩序的混亂,並服從資產階級的教育目的。
蘇聯十月革命後,曾經受到資產階級兒童學和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30年代起,為了糾正“兒童中心論”的錯誤,又過分強調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對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曾一度有所忽視。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在老解放區,隨著政治上的民主化,師生之間建立了革命同志式的尊師愛生關係。在對敵鬥爭中,師生團結戰鬥,親密無間,教育形式也生動活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繼承了老解放區師生之間的民主平等、尊師愛生的傳統,堅決反對教師體罰學生,反對“教師中心論”和“兒童中心論”,批判地繼承了歷史上師生關係方面的優秀遺產,在社會主義教育實踐中不斷調整和發展師生關係,用新的經驗豐富了師生關係的內容。中國學校的師生關係是社會主義社會關係的反映,也是對教育、教學規律的認識和自覺運用的反映,是一種新型的師生關係。其主要表現是:
(1)民主平等。確認師生在政治上、人格上和在真理面前是平等的,形成同志式的民主關係。教師是教育者,有教育和管理學生的職責,學生要虛心接受教育;同時,教師也要向學生學習,學生可以對教師提出意見和要求。師、生共同探討真理,服從真理。
(2)尊師愛生。要求學生要尊敬老師、謙恭有禮,學而不厭,虛心聆聽教師的教誨,服從教師的正確指導。教師要熱愛學生,關心他們的德、智、體的全面成長,把他們看作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以認真負責、誨人不倦的精神引導學生前進。
(3)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積極性相結合。教師“聞道在先”,“術業有專攻”,應當掌握教育方向,教學內容和程序,負責傳授系統的科學知識、技能,發展學生的智力,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良好的道德品質,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學生既是教育的客體,又是進行自我教育的主體,而不是注入知識的容器;要相信學生,尊重他們的合理願望,注意瞭解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性特徵;要按照教學工作的規律,啟發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