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德福,S.C.
[拼音]:junshi yixue
[英文]:military medical science
運用一般醫學原理和技術,研究軍隊平時和戰時特有的衛生保障的科學。其成果通過衛生勤務的實施,達到維護部隊健康,提高野戰醫療、防疫水平,鞏固與增強部隊戰鬥力。
形成與發展
軍隊中早有衛生組織和醫生為官兵醫傷治病,但在很長時期內軍隊的醫學處於經驗醫學階段,19世紀以後才上升為科學的軍事醫學。現代軍隊在作戰和訓練中常常遇到許多社會上少見的醫學問題,需要專門研究解決,這就促進了軍事醫學的發展。這些問題主要是:
(1)常規武器的發展和新式武器的出現,產生了性質或程度不同於以往的創傷,需要研究治療和防護的方法,提高救治率。例如,彈速增快,加重了傷情,集束彈導致多處傷,普遍使用燃燒彈造成大批嚴重燒傷,核武器擴大了殺傷範圍,增加了輻射損傷和複合傷,還出現了強毒性的神經毒劑傷和生物戰劑傳染病等。
(2)軍事裝備的改進(如高效能的戰鬥飛機、核動力艦艇和戰鬥裝甲車輛),對操縱人員提出了特殊的體格和心理上的要求,需要從醫學上研究選拔這類兵員的特殊條件,以便更好地掌握新式武器和裝備。
(3)戰爭規模的擴大,有更多的重傷員需要快速後送,要求大力研究戰傷病理和戰傷外科學,實施最合理的分級治療,使傷死率(傷員死亡率)降到最低限度。
(4)野戰的特殊條件,要求研製輕便、適用、便於攜帶的醫療技術裝置,以適應部隊機動作戰的需要。
(5)軍種、兵種增多,軍事作業種類、強度不同,需要解決各種不同的營養標準與戰時應急口糧、野戰飲水衛生等問題。
19世紀以後,一般醫學與科學技術的發展,為軍事醫學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19世紀以前對細菌學的知識極少,缺乏預防戰傷感染和傳染病的有效辦法,不但病死率高,而且因疫病流行影響軍事任務的完成。20世紀初,雖然牛痘苗、霍亂傷寒疫苗已廣為使用,也有了奎寧防治瘧疾,但戰爭中傳染病依然不少。第一次世界大戰美軍傷死率為8%,比以往略為減少。以後的20多年中,醫藥學有極大發展,製成破傷風類毒素,合成了磺胺劑、多種抗瘧藥和滴滴涕,生產了青黴素,研究成功新鮮血液儲存技術,倡導了對創傷早期清創和延期吻合術,推廣了對哆開性骨折石膏封閉療法等。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軍傷死率降為4.5%,並且幾乎消滅了破傷風,控制了蝨媒傳染病和瘧疾,第一次出現病死少於戰傷死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抗菌素品種增多,創傷彈道學的知識增加,顯微外科的發展,加之用直升機後送傷員直達醫院救治,使傷口感染率、截肢率和傷死率都進一步下降。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事醫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一貫重視軍事醫學的建設,建軍初期,就在紅軍的衛生學校中設定了戰傷外科和部隊多發病防治的課程;1933年下發了《師以下衛生勤務綱要》;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進一步加強了戰傷外科訓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軍事醫學有了較快的發展,先後建立了軍事醫學科學院和軍事醫學研究所,以及航空醫學、海軍醫學和創傷外科學等專門科研機構,在軍醫院校和一些軍隊醫院中,也設立了軍事醫學研究機構。經過30多年的工作,取得了許多具有實用價值的科研成果。例如,研製出氣性壞疽疫苗和新的抗瘧藥物,大面積燒傷治療獲得了顯著成績,重症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治癒率和神經性毒劑中毒的防治達到了先進水平。
中國人民解放軍已建立的軍事醫學學科有:衛生勤務學、戰傷外科學、軍隊衛生學、軍隊流行病學、軍隊藥材供應管理學、核武器傷防護醫學、化學武器傷防護醫學、生物武器傷防護醫學、軍事航空醫學、軍事航海及潛水醫學等。
發展趨勢
許多國家的軍事醫學都以一般醫學理論為基礎,主要研究解決現代戰爭條件下部隊的實際醫學問題。例如,研究提高軍人在現代戰爭條件下的適應能力,研究傷員後送過程中的防感染和治療,研究戰時救治大批燒傷有效的簡化方法,研究核、化學、生物等武器的醫學防護措施,研究深潛、高空、宇宙衛生保障,研究鐳射武器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