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

[拼音]:sanqian mi zhang’aipao

[英文]:3000-metre steeplechase

在田徑場地跑道上跑越一定障礙的競賽專案 (圖1)。它不但要求運動員具有長跑的耐力和技術,還要掌握跨越障礙和水池的本領。目前只有男運動員比賽這個專案。19世紀中葉,英國最早舉行障礙賽跑。障礙跑於第 2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首次列為比賽專案,分2500米、4000米兩項。第 3屆只舉行了2500米障礙賽。第 4屆距離為3200米。1920年奧運會確定為3000米,迄今未變。到了1954年,國際業餘田徑聯合會才正式承認3000米障礙的世界紀錄。60年代以前,專門從事這個專案的運動員很少,往往都由中長跑運動員兼跑,成績也不很高。1936年第11屆奧運會上,3000米障礙跑冠軍的成績是9′3″8,40年代被瑞典運動員提高到8′59″6。60年代以後,世界紀錄提高較快。比利時的G.羅蘭茨於1963年創造了8′29″6的新成績。經過10年,肯亞運動員B.吉普喬又創造了8′14″的新紀錄。現在的世界紀錄是肯亞運動員H.羅諾於1978年創造的,成績為8′05″4 。

1956年以前,中國沒有開展這個專案。1956年白良武創造了9′2″6的第1個全國紀錄。1978年李文亮把紀錄提高到8′47″1。

3000米障礙跑全程共跨越35次障礙,其中有 7次跨帶水池的障礙。途中障礙設定方法根據國際田聯規定有兩種不同方案:

障礙架的高度為91.1~91.7釐米,寬3.96米,用堅固材料製成,全重80~ 100公斤。障礙的橫木為12.7釐米見方,底座長1.2~1.4米。水池為邊長3.66米的正方形,池底築成斜坡,靠近障礙處池深70釐米,前沿與地面齊平,使用時貯滿清水,池底斜面裝有防滑襯墊。

有些國家從前還舉行過2英里障礙跑,從起跑到第1個障礙為90碼,障礙間相距86碼,最後一個障礙到終點線76碼,全程共跨40次障礙,其中過8次水池。有的國家青少年也舉行障礙跑比賽,距離是1500米或2000米。

3000米障礙跑全程要跨越35次障礙,一般水平的運動員通過全部障礙的時間約需40多秒,可見越過障礙的技術和能力對總成績關係很大。越過障礙欄架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直接跨越法,採用近似跨欄的動作,但要省力,各障礙間跑的步數、步長變化較大。要求跑到障礙前一定距離時,靠目測調整步幅,爭取趕上用有力腿起跨,起跨點約距欄架1.5~1.8米。蹬地用力方向不同於跨欄跑的起跨,區別在於蹬地角度大些,往上用力的成分稍大,身體重心騰起稍高,上體前傾不大,動作比較柔和自然。用近似跨欄落地動作在障礙架後1.3~1.5米處落地,不強調壓欄動作,可以全腳落地。另一種方法是踏上跳下法,用有力腿蹬地起跳後,前伸的擺動腿屈膝以腳跟踏上障礙橫木後沿,隨之身體重心前移,待重心移過障礙架後,支撐腿也轉為腳尖蹬橫木使身體向前落下,用起跳腿落地。跨過帶水池障礙的方法也採用踏上跳下法(圖2),所不同的是在障礙前應有一段適當的加速跑,踏跳點也較跨一般障礙遠些,重心騰起較高。跨上橫木後大小腿之間的夾角較大,然後屈膝緩衝上體前移,加大上體前傾。當身體移過垂直支撐面時擺動腿向前上方大幅度擺動。同時蹬在橫木上的腿用力蹬伸,兩臂提肩前擺以配合兩腿動作。下落時在接近地面階段再做下壓動作, 由於落在斜面上,落地腳腳尖略向上翹,落地後後腿前擺應高抬大腿以便於迅速邁出第1步。跨越水池時,為了避免過多消耗體力,優秀運動員也常常用一隻腳落在水池中,以便越過水池後能迅速接著跑進。

3000米障礙賽跑是田徑運動中難度較大的專案,不僅要求耐力好,而且要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和有效跨越障礙的技術。這個專案的訓練方法原則上與中長跑訓練相同,但必須花費一定精力和時間掌握好跨越障礙的技術。(見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