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扎克,H.de

[拼音]:zhejiang daxue

[英文]:Zhejiang University

中國一所多科性理工科大學。設在浙江省杭州市。前身是1897年建立的求是書院。是中國早期的一所新式普通書院,書院中民主革命思想相當活躍。首屆學生章炳麟(太炎)在日本東京辦《民報》,宣傳民主革命思想,反對清朝帝制。1911年武昌起義,在浙江首先起來響應的是求是書院的學生。1928年正式定名國立浙江大學。

抗日戰爭期間,於1940年2月遷至貴州,分設在遵義、湄潭、永興 3地,同時在浙江龍泉建立分校。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秋遷回杭州。1936~1949年,著名地理氣象學家竺可楨任校長,提出“求是”兩字作為校訓,提倡學生畢業後工作“不求地位之高,不謀報酬之厚,不憚地方之遼遠和困苦”,以自己的學問和技術,為國家民族作最大的貢獻。

學校廣大進步師生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和領導之下,從未間斷過反對帝國主義和國民黨政府的鬥爭。他們曾於1945年發表“促進民主憲政宣言”,發起組織全國學生聯合會。1947年國民黨政府為鎮壓當時正在開展的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革命群眾鬥爭,殺害了學生會主席於子三。這一事件進一步掀起了全國性學生運動的新高潮。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學校開始了新的歷程。當時它已發展成為一所綜合性大學,設有文、理、工、農、醫、法、師範7個學院,26個系,10個研究所。1952 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後,它成為一所多科性工業大學。1957年開始重建理科系,發展成為一所多科性的理工科大學。

1977年以來,學校加強了基礎課教學,重點擴建和充實了基礎課實驗課,對系與專業進行了調整,試行了學分制,並恢復招收了研究生。

1983年,學校設16個系,其中理科 5個系(不分專業),工科11個系(30個專業)。它們是: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力學系、地質學系、電機工程學系、化學工程系、土木工程學系、機械工程學系、無線電電子工程學系、光學儀器工程學系、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熱物理工程學系、科學實驗儀器工程學系、電腦科學與工程學系、工業管理工程學系。除生物與醫學儀器專業和建築學專業的學制為5年外,其他均為4年。

1983~1984學年,全校有在校本科生7016人,專科生295人,研究生513人。有教師2025人,其中有教授、副教授 344人,講師1113人。

1949~1983年學校共為國家培養了 3萬餘名專門人才,相當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52年中畢業生總數的6 倍多。學校重視繼承、發揚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和嚴謹踏實的求是學風,積極鼓勵教師和學生勇於創新。

學校設7個研究所,9個研究室,承擔中國科學院、浙江省和國務院 10多個部、委的科研任務。有科研人員435人。1958年研究成功大型汽輪發電機雙水內冷技術,榮獲國家發明一等獎。有41項科技成果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1979年以來又有 5個專案的研究成果獲國家發明獎。

學校圖書館現有圖書、期刊、資料100餘萬冊。(見彩圖)

參考文章

浙江大學實驗農場桃品種推介果樹園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