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憲法

[拼音]:menhuan

伊斯蘭教蘇非主義派別及所屬各支派在中國回族穆斯林中的通稱。伊斯蘭教蘇非主義派別中的卡迪林耶、哲赫林耶、庫布林耶等相繼傳入中國西北的甘肅、寧夏、青海後,逐步形成33個支派。最初,各個門宦都有自己的名稱,有的沿用原蘇非主義派別的名稱,如卡迪林耶等;有的以唸誦迪克爾的聲調命名,如哲赫林耶、虎夫耶;有的則以居住地命名,如畢家場、北莊等;有的以創始人的形象命名,如鬍門、瘋門等;有的則以創始人的姓氏命名,如張門、楊門、劉門等。到清乾隆(1736~1795)年間,甘肅臨洮鄉穆夫提門宦第六輩教主馬顯忠(又名馬金煥),由於出資開辦義學,並積極改善回、漢關係,清地方當局遂賜予“統領”頭銜,令其統管河州各教派。群眾稱其所管為“七門八宦”。從此,始有“門宦家”之稱。繼而一些文人、學者在其著述中用其名。在官方文書中,門宦一詞始見於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三月,河州知州楊增新的《呈請裁革回教門宦》一文。

南宋時,中國東南沿海已有云遊四方的蘇非主義修道者的傳教活動,但還沒有形成教團或派別。明中葉以來,蘇非主義的一些支派從中亞的布哈拉、撒馬爾罕傳進新疆,通稱為“依禪”。明末清初,又通過海、陸兩路,從阿拉伯、中亞以及新疆傳入甘肅、青海和寧夏。著名傳教者有:希達葉圖拉(新疆的阿帕克和加)、阿布都拉西,還有專程去麥加、葉門等地留學的甘肅人馬來遲、馬明心等。希達葉圖拉傳播了虎夫耶,阿布都拉西傳播了卡迪林耶,馬來遲傳播了花寺,馬明心傳播了哲赫林耶。

門宦基本上形成、發展於河州(今甘肅臨夏)、循化(今屬青海)、湟中(今屬甘肅)地區。河、湟地處邊塞交通要地,歷史上是一個重要的屯田區,也是穆斯林與藏族等交換農畜產品的重要市場。元代以來,逐漸形成了一個穆斯林聚居區。清廷開放海禁以後,阿拉伯和中亞的蘇非學者隨著商業貿易的開展,來到河、湟地區。他們自稱“聖裔”,傳播蘇非主義,受到當地穆斯林的崇信;從而使河、湟地區的蘇非主義派別得以發展,並逐步形成哲赫林耶、卡迪林耶、虎夫耶和庫布林耶(即庫布拉維耶)四大門宦。

門宦的宗教特點,除信奉《古蘭經》、聖訓和履行五功外,主要還有:崇敬教主,宣揚教主是引領教徒進入天堂的人,要求教徒絕對服從;在教主墓地建立亭室,名為拱北。號召教徒上墳唸經,坐靜參悟,念迪克爾(讚頌詞),是他們的主要修持功課。其特權主要表現在:教主只能由始傳者的子孫世代相襲,別人不能繼位傳承;教主的“口喚”,教徒只能服從,不能無故違背;教主管轄許多教坊或清真寺,教長由教主直接委任。教長隸屬於教主。教主將教徒的施捨,用來置買土地、牲畜等,一般都成為富冠一鄉的頭領。故一派教主不僅總攬該派宗教事務,還擁有一定的封建特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社會的發展,門宦的封建特權也隨之逐步消失,廣大穆斯林的正常宗教生活得到保障。各民族內部與各民族之間、教派之間,團結一致,和睦相處,從而進入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宗教信仰自由的歷史新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