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音樂

[拼音]:huabu yabu

清代乾隆年間區分戲曲劇種的兩個名稱。據清李鬥《揚州畫舫錄》(乾隆六十年刊行)卷 5記載:“兩淮鹽務,例蓄花、雅兩部,以備大戲。雅部即崑山腔。花部為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羅羅腔、二簧調,統謂之亂彈。”這裡所謂的“以備大戲”,是指當時兩淮鹽務為了迎接乾隆皇帝的多次南巡而準備的例行供奉演出,其中包括了多種戲曲劇種和戲班。為了便於管理和隨時應召,當地官紳將各種戲班集中到揚州,分列為花、雅兩部,原來只是對兩個不同演出部門的稱謂,後來就演變成了對劇種的代稱。

花、雅之分,沿襲了歷來封建統治者分樂舞為雅、俗兩部的舊例,具有崇雅抑俗的傾向。所謂雅,就是正的意思,即奉崑曲為雅樂正聲;所謂花,就是雜的意思,言其聲腔花雜不純,多為野調俗曲。故花部諸腔戲,又有“亂彈”的稱謂,曾長期受到上層社會、士大夫文人的歧視而登不了“大雅之堂”。但“花部”的設立,及其能與“雅部”崑曲一起被列入供奉大戲的事實,卻說明了地方戲曲蓬勃興起的趨勢,畢竟是人為的排斥所難以阻止的。由明代末年開始發生,發展到乾隆年間,地方戲已形成了一股可與“雅樂”崑曲對峙的勢力。另外,花、雅二部的設定,雖專為供奉皇帝的享樂,在客觀上也促進了各種戲曲聲腔、劇種的相互交流和競爭。其結果則是花部諸腔戲的進一步繁榮,雅部崑曲的日趨衰落(見清代地方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