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棒政策

[拼音]:xinwen zhidaoxing

[英文]:guidance function of news

新聞報道對受眾思想和行為的引導功能。新聞傳播機構運用新聞手段,反映和評價現實生活,反映和引導社會輿論,對受眾在思想、工作、生活以及人際關係等方面所起的影響和作用。

早期的新聞報道“有聞必錄”,要求準確可信,不加主觀意見。隨著人類文化的進步,交往的頻繁,新聞來源和影響不斷擴大,資訊紛歧,作者乃根據個人的看法解釋某些新聞事件,以幫助受眾作出判斷。社會集團和政黨創辦機關報刊,宣傳政見,以達到影響和爭取群眾的目的。19世紀中葉西方新聞學興起的“自由主義理論”,諱言新聞的指導性。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新聞界出現的“社會責任論”重新強調新聞的指導作用,要求在新聞報道中說明事件的意義。日本新聞界則明確提出,新聞由於具有指導性,需要有高尚的品格。

無產階級新聞事業重視新聞的指導性,認為報紙是指導工作、教育群眾的武器。《新萊茵報》就是馬克思、恩格斯為指導當時德國和歐洲的工人運動而創辦的。毛澤東曾在《報紙是指導工作教育群眾的武器》一文中指出:“報紙這個東西是反映和指導政治經濟工作的一種武器”(《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1983年版)。

社會主義新聞事業把執政黨和政府的正確主張與方針、政策,把人民群眾的意見與活動,準確、及時地傳播開來,影響和引導受眾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為實現人民群眾的共同利益而奮鬥。

新聞的指導性,是按照新聞規律,發揮新聞手段的功能,在滿足受眾需要的過程中實現的:是新聞傳播工具在傳播新聞、溝通情況,宣傳思想、影響群眾,反映輿論、引導輿論,普及知識,提供娛樂等活動中體現出來的。新聞的指導性表現為直接影響、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潛移默化等方式。恪守新聞真實性, 讓事實說話,是發揮新聞指導性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