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出版業

[拼音]:Haotaiwang Bei

[英文]:Stele of Great King Haotaiwang

高句麗重要碑刻。又稱好大王碑、廣開土王碑、廣開土王陵碑或永樂太王碑。在吉林省集安市東 4公里太王鄉大碑街,其西約 200米處為好太王陵。好太王是高句麗第19代王,名安,《三國史記》作談德, 391年即位,號永樂太王,逝於 412年,諡號國岡上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此碑是其子長壽王於 414年建立的。

碑由一方柱形角礫凝灰岩巨石略加修琢而成,石質粗礪,碑面不平。高6.39米,底部寬1.34~1.97米,頂部寬1~1.6米,第3面最寬處可達2米。整個碑體矗立在一塊花崗岩石板上。碑的四面均鑿有天地格,而後再施豎欄。碑文鐫刻在豎欄內,四面環刻,共44行,每行足字41字,原刻總計1775字,其中 141字已脫落無法辨識。碑文字型為隸書,少波磔,大小一般為14釐米見方,書法方嚴端莊、朴茂古拙,備受書家賞識。

碑文內容分 3部分:第一部分記述高句麗建國的神話傳說,並簡述好太王的行狀;第二部分記述好太王徵碑麗、伐百濟、救新羅、敗倭寇、徵東夫餘過程中攻城掠地並掠得生口等史實;第三部分根據好太王遺教,對好太王墓守墓人煙戶來源和家數作了詳細記載,並刻記不得轉賣守墓人的法令。碑銘是研究高句麗歷史的珍貴資料,由於內容涉及朝鮮半島和當年日本列島倭人的活動,所以自光緒初年發現以來,備受中外史家關注。由於碑體嚴重風化,碑文剝蝕不清,加之傳世拓本多是經拓工用石灰在碑面上作了修補之後製成的,致使對此碑的釋讀分歧很大。80年代初,中國學者經過深入調查,新識讀89字,認定各家有爭議的字62個,查明過去認為是脫文而實際無字29個,共解決了 180字,從而使好太王碑的研究有了巨大突破。

為了保護此碑,1928年曾建築過木質碑亭。1965年,對碑作了化學封護。1977年,在碑座四周修築大型加固的石壇,同時對碑體作了再次封護。1982年,擴大保護區,重建大面積圍牆,修築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大型永久性碑亭,並設有專人進行保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