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根瘤蚜

[拼音]:zhaochafa

中國古代的一種計算方法。它的發展與古代天文學的發展緊密相關。曆法的編制需要預告五星的方位,尤其是日、月食的預告更需要計算日(視運動)、月的準確位置。最初,中國古代天文學家認為天體的運動都是勻速的。東漢賈逵發現了月行不勻(公元92)。南北朝時張子信發現日行亦不勻(約 6世紀)。這種不勻是由於天體軌道是橢圓而引起的。介於兩次觀測之間某一時刻的日月位置,可由招差法計算。設在等間距的時間w、2w、3w、…內的觀測結果分別為ƒ(w)、ƒ(2w)、ƒ(3w)、…,則計算日月在w+s時(0

(1)

式中Δ、Δ2、Δ3、…的含意是:如設

則(1)式中的Δ、Δ2、Δ3、…分別等於Δ姌、Δ娝、Δ婤、…,即逐級差分。

隋代劉焯《皇極曆》(600)列出的公式,相當於給出了上述 (1)式的前三項。這是等間距二次內插法在中國的首次出現。唐代一行《大衍曆》(727)中,給出了不等間距二次內插法公式。這些二次內插公式,大約是通過幾何圖形的出入相補相互拼湊的方法得到的。

宋代以後,由於對高階等差級數的研究,招差法有了新的進展。元代郭守敬等人在《授時歷》(1280)中應用了三次差的招差公式,這相當於公式(1)的前四項。

元代數學家朱世傑在其所著《四元玉鑑》(1303)中給出了與(1)式大致相同的公式。雖然仍是限於是四次招差,但由於朱世傑已經通曉其中各項係數是一系列“三角垛”的積,實際上可以認為他已通曉任意高次的招差法。這比西方要早出四百餘年。當然,中國古代沒有數學符號,公式都是用語言文字敘述,有很大的侷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