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表面鑽探

[拼音]:qionglian mu

[英文]:Grylloblattodea

有翅亞綱的 1目。中小型無翅昆蟲。稀見。體扁長。缺眼。咀嚼式口器,前口式,觸角及尾須絲狀多節。通稱蛩蠊,是世界稀有種類。1914年F.沃克在加拿大高原硫磺山石塊下第一次發現怪蛩蠊,並作為一個科歸入直翅目。1915年G.C.克蘭普頓將此科提升為目,稱Notoptera,但此名於1800年被人用於魚類。後來,C.T.布魯斯和A.L.梅蘭德命名為蛩蠊目,並得到公認。本目只有蛩蠊科(Gryllob-lattidae)一個科,已發現3屬25種和亞種,中國已知1種。蛩蠊屬 13種和亞種分佈於加拿大和美國落基山脈以西地區。Galloisiana屬計 11種,分佈於中國、蘇聯、朝鮮、日本,其中的中華蛩蠊於1986年發現於長白山。是本目昆蟲在中國的首次發現。Grylloblatina屬的1種分佈於蘇聯遠東濱海區南部。

形態特徵

蛩蠊體型扁長,長約15~30毫米。頭扁。無翅。複眼退化,無單眼。觸角絲狀,28~40節。前口式,咀嚼式口器。上脣和大顎發達。大顎有端齒,小顎完整,葉片具1~2齒。小顎須5節。下脣分前、中、後3節,前節有 3節組成的須1對以及側脣舌、中脣舌各1對。舌扁,寬卵形,唾液由此分泌。胸部3節背片幾乎相等,但側片發達,每節有大形轉節1對。每胸節可看到1對小坑,並保留1個內側突,反映出在演化過程中的原始性。3對足等長,基節特大,跗節5節,各具1腹墊。有端爪,但無爪墊。腹部10節。另外,肛上板和1對肛側板可代表第11節。在生殖板以前各節發育良好,後段諸節則雌雄有別。雌腹片第8節退化,並具有產卵管前1對卵管瓣,腹片第9節更加縮小,並具有產卵管後兩對卵管瓣。雄腹片第9節很大,並附有1對不對稱的腹基片和腹刺。雌雄腹端均有能動的尾毛1對,由5~8節組成(見圖)。

生活習性

蛩蠊一般生活於高山上或冰川附近,例如,美國和加拿大的怪蛩蠊棲息於海拔462~2000米高山的石塊下邊。 肉食性。夜出活動,適應於1℃低溫環境。雌蟲羽化約 1年後成熟,在土內或苔蘚上產卵。卵黑色,單產。卵期約1年化為若蟲,約5~7年才能完成1世代。有的種類棲居於穴洞內。我國的Galloisiana sinensis在海拔2000米山地滑坡滾石地段發現。

近緣關係與分類

蛩蠊目昆蟲各足跗節分 5個小節,脛節細長,雄蟲肛上板不對稱,這些特徵表明蛩蠊與蜚蠊(見蜚蠊目)有近緣關係。但是,在另一方面,蛩蠊的足無後基節,產卵管發達,還有頭內骨的構造,都與直翅目〔特別是蝗蟲類(見蝗總科)、蟋蟀類(見蟋蟀科)、螽斯類〕類似,因此,應當認為蛩蠊目昆蟲是古代昆蟲原直翅目唯一殘存的支系。造伊諾直稱之為現代原直翅目。蛩蠊在形態方面的許多原始特徵,使科學家們相信這一類群是考查昆蟲綱的祖先及其演化過程的重要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