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的地形》說課稿

《地球表面的地形》說課稿

  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以最新的《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修訂稿》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每一位學生的科學素質為核心理念。

  1、注重以人為本,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機會和科學潛能發展的基礎。

  2、以生活中的科學為邏輯起點,使學生在學習中體驗科學的魅力和樂趣;

  3、以科學探究為最為重要的學習方式,引導兒童主動探究,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和激發兒童學習科學的主動性。

  一、說教材

  《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課是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地球表面及其變化》的起始課。本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是讓學生知道五種主要地形的特點及學會觀看地形圖,並根據不同的方法分析判斷某個地方屬於什麼地形。從單元中看本課,本課是本單元學習的基礎,將引發學生討論和交流有關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變化的一些話題。激發學生對本單元內容的學習興趣。為以後學習地球內部運動和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變化奠定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地形包括高原、丘陵、盆地、山地、平原等。

  2、地球表面有山地、高原等多種多樣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嶇不平的。

  過程與方法:

  1、觀察描述常見地形的特點。

  2、會看簡單的地形圖,能在地形圖上指認如高原、平原、沙漠、海洋等的地形。

  3、能利用沙盤,小組合作製作地形。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對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興趣,能自覺關注和收集相關的資訊,增強學生保護地球的意識。

  三、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知道五種典型地形地貌的特點。

  教學難點:

  從地形圖中發現整個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佈和特點,知道並描述各種地形地貌的特點。

  四、說教法學法

  這節課採用的主要教學方法有“查閱資料”、“合作探究”、 “利用工具”、“建造模型”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啟發、誘導貫穿始終,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注意調節課堂教學氣氛,使學生能充分利用工具、模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愉快的學習。

  五、說教學過程

  根據科學學科落實三維目標的方法及學生的實際認知能力,我設計教學流程如下:

  (一)開門見山,匯入新課;

  (二)進行探究,認識地形

  (三)動手活動,鞏固知識

  (四)拓展知識、課後延伸

  具體闡述:

  (一)開門見山,匯入新課;

  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明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我直接問學生“你們喜歡科學課嗎?”“喜歡旅遊嗎?你想到什麼地方去旅遊?那裡是什麼地形?”“你打算用什麼方法來學習和探究這節課?”這樣設計的目的,既可以明確學習任務,又知道了學習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學生的學習興趣都吸引到了本節課的學習任務上來。

  (二)進行探究,認識地形

  在學生明確了學習任務以後,為了激發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我出示五個地方的圖片。看的過程中,透過小組交流讓學生感知各種地形的特點。這幾個地方的地形是不一樣的,然後我用地形鳥瞰圖總結五種地形的特點,一方面讓學生明確各種地形之間是有差異的,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五種地形是相互穿插,相互存在的,為下面學生的主動探究做好鋪墊。

  接下來從學生熟悉的中國的地形開始研究,先教給他們看圖的方法,再讓學生分組研究,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培養學生收集資訊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在學生集體交流時我用課件演示,學生清楚的看到祖國地形的分佈及特點。

  然後認識世界地形,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進行保護地球的教育。

  (三)動手活動,鞏固知識

  瞭解了有關地形的知識,接下來我讓學生動手活動,一起來玩沙盤。學生在這一活動中,將剛才所學知識的現場運用,是非常新鮮的回顧和加深理解的`過程。作品完成後展示時的評價讓學生再一次將地形知識鞏固起來。

  (四)拓展知識、課後延伸

  為了讓學生懂得關於地球表面的知識,不僅僅只有地形,還有更多的方面,因此我讓學生談完自己的收穫後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關於地球的表面,你們還知道些什麼呢?”讓有這樣知識儲備的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進行解答。最後我佈置課外思考:地球上只有地形嗎?還生活什麼?它的過去你知道嗎?地球表面的地形會不會發生變化?是什麼神奇的力量作用它發生變化的?請同學們回去以後查詢相關的資料,並進行整理。

  這樣的設計,首先對地形的表面的知識充滿新的期待與學習的興趣,不僅讓學生明確作業的內容,還要求學生利用資訊科技能力把找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加工,使整合的學習不僅在課上,更延伸到課下,培養學生收集資訊的能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