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庸(1900~1956)
[拼音]:Zhongwei Xian
[英文]:Zhongwei Xian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南地區轄縣。包蘭鐵路上的重要城鎮,自古為寧夏、甘肅間的交通孔道。位於寧夏西部黃河左岸。面積4671平方公里,人口27萬。縣府駐城關鎮。漢為朐卷縣地,元置應理州,明設寧夏中衛,為銀川上游屯兵要地,清初改置中衛縣。縣城附近的莫家樓是黃河上的重要水運碼頭,曾為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和固原、海原一帶的農畜產品集散中心。縣境海拔1226米。年均溫8.4℃,1月均溫-8℃,7月22.5℃,10℃以上活動積溫3205℃,年降水量 186毫米。盛產稻麥、瓜果和石膏、煤炭。灌區農田防護林密如蛛網,防治風沙成郊卓著。包蘭鐵路建成後,縣城加工工業發展,有機械、食品、皮革、毛皮、化肥、陶瓷等行業,所產新型專用機床遠銷50餘國。寶(雞)中(衛)鐵路修通後,將成為寧夏的交通樞紐。另有幾條公路幹線縱橫貫境,溝通鄰近各市、縣及縣內各鄉鎮。城內有明代建築高廟,富有地方特色。
中衛縣西境的沙坡頭,地處騰格裡沙漠的東南邊緣,高大的格狀新月形沙丘直逼黃河左岸,人從數十數高的“鳴沙山”頂下滑即發出隆隆之聲,“沙關鐘鳴”自古為中衛一景。沙丘下有“艾泉”,明代以前即已闢為“番王園”種植果木,黃沙綠樹,蔚為奇景。包蘭鐵路穿越這一地區,有40餘公里線路受流沙威脅。1956年以來,中國科學院和鐵道部門在此開展治理沙漠的研究,於鐵路兩側鋪設3800公頃半隱蔽式麥草方格沙障,栽植花棒、檸條、沙拐棗等固沙植物;同時由黃河揚水營造喬灌木結合的防護林帶,形成蔥鬱的綠色走廊,保證鐵路暢通。目前很多流動沙丘已固定,沙面出現1~8毫米厚的結皮;數百畝沙丘已改造成為試驗圃和菜地果園,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治沙奇蹟。沙坡頭附近是寧夏引黃灌區的起點。美利渠渠首引水工程石龍口有黃河中拋石修築的導水長堤,是漢代以來所建無壩引水的偉大創造,為寧夏著名古蹟。現已開闢寧夏中衛縣騰格里大沙漠旅遊線,沿途可觀賞沙漠湖、烽火臺、古長城遺址、吊脖樑等景點及上述治沙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