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期刊(中國)

[拼音]:Zhujiang Sanjiaozhou

[英文]:Zhujiang Sanjiaozhou

中國第2大三角洲,居亞洲三角洲的第6位。世界三角洲的第15位。由西江、北江、東江及潭江、綏江、流溪河、增江等在珠江河口灣內堆積而成的複合三角洲。亦為華南最大的平原。位於中國南海北岸,廣東省中部珠江河口。介於北緯22°~23.5°。北迴歸線恰經其北境。狹義的珠江三角洲北起西、北二江匯合點的舊三水(現稱河口),東抵東江下游的石龍鎮,南達崖門口外。廣義的範圍西起高要羚羊峽東口及潭江司前;北起北江黃塘、寶月,流溪河廣州、石碣,綏江黃岡;東迄東江園洲、增江沙塘。包括高要以東、石角以南的三水盆地。園洲以下的東江下游平原,兼有西、北江下游平原及潭江下游平原。面積8601.1平方公里,其中西北江三角洲8033.1平方公里,佔93.4%,東江三角洲568平方公里,佔6.6%。(見彩圖)

發育過程

珠江三角洲是在海侵、海退的多次旋迴中發育起來的。據研究,①距今40000~32500年,珠江三角洲全境為陸地,西江、北江、東江、潭江等河流下切,形成平行嶺谷地貌。

(2)距今32500~22000年,珠江三角洲約有1/5面積為海侵,海水沿河谷入侵,形成3條溺谷。

(3)距今22000~7500年,南海海面大幅度下降,珠江三角洲全境又為陸地。

(4)距今7500~5000年發生第二次海侵,整個珠江三角洲被海水淹沒,當時的古海岸線至少伸到廣州及佛山一帶,溺谷灣深入到羚羊峽東口的廣利。同時河口發生淤積,河水及海水帶來的泥沙充填溺谷,形成近代三角洲平原。

(5)距今5000~2500年區域性海退,西北江三角洲中、南部海域大大縮小,東江三角洲由海灣變為陸地,三角洲約1/2的海侵區沉積了厚3~5 米的砂質淤泥,三角洲向海挺進。

(6)距今2500年以來,珠江三角洲受第 3次海侵,但海面上升速率緩慢。由於河流搬運作用強烈,溺谷及海灣範圍不斷縮小,濱線不斷向海推移。秦漢之際,西北江三角洲濱線位於安教—逢簡—富裕—紫坭—石灣—石樓—菱塘附近。順德縣逢簡、勒流、石湧一帶已是河口沼澤地或大片平原。唐代,牲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0/249553.html' target='_blank' >星盤ǖ匾閱弦遠形砝S潁侵薜謀蹕嘰籩略讞賦且暈鰲⒅刑靡遠K未夂!耪頡¢幌咭閱先暈峽砝耐夂!C鞔鞅苯侵薜謀蹕嘰籩略諫蝦帷 西安、石岐、 港口、橫欄、南順沙一線。東江三角洲的濱線可能在麻湧以西,厚街以南。清初西江下游的濱線大致在沙堆、六鄉、坦洲。蕉門至橫門間大致在張家邊、民眾、萬頃沙北。萬頃沙、燈籠沙的出現均僅有近百年曆史。

地貌

珠江三角洲在燕山期花崗侵入體和中生界、新生界的蓋層沉積的殘餘基礎上,受不同時期斷裂的影響,形成斷陷盆地。三角洲東有大嶺山、羊台山,北有白雲山、摩星嶺,西有皁幕山、古兜山。山丘走向多與北東向構造線一致,又被北西向構造線所交切。三角洲平原上有 160多座突起的丘陵、臺地、殘丘,面積約佔三角洲總面積的1/5。其中丘陵主要分佈在南部, 海拔200~400米,少數高出500米,如黃楊山591米,五桂山505米,臺地集中在北部番禺至廣州之間,可分為40米和20米兩級。殘丘分佈較廣泛,巖性多樣。

水文

珠江三角洲河網發育。西北江三角洲主要水道近百條,總長1600公里。東江三角洲主要水道5條,總長138公里。越往下游,河網越密。珠江三角洲的主要出口有8處,“三江匯合,八口分流”成為三角洲水系的重要特色。其中東部的虎門、蕉門、洪奇門、橫門構成伶仃洋河口;南部的磨刀門、雞啼門構成磨刀門河口,虎跳門、崖門構成崖門河口。三角洲接納珠江水系的來水中,西江佔珠江總徑流量的73.5%,北江、東江各佔13.5%,7.3%。來沙亦以西江最多,次為東江,北江較少。上游來沙在口門外形成大片淺灘。在人工圍墾的影響下,淺灘最大伸展速度可達70~100米/年。珠江口外水深小於 5米的淺灘面積約1265平方公里,相當於平原面積的18.2%。水深零米左右的可墾灘地約8.17萬公頃。

珠江口的潮汐為有規則半日潮型, 平均潮差僅1~1.57米,屬弱潮河口。西北江三角洲兩側的兩個三角港(伶仃洋崖產門口外),由於喇叭形河口,迫使河口潮差增大(虎門內側最大潮差為2.34米),潮水沖刷力增強,致使水道既深且寬,如黃埔港及潭江銀州湖一帶,水深一般8~10米,潮流界枯季上移,西江至高要三榕峽,北江至三水,東江至東莞石龍。因珠江口門眾多,三角洲中的會潮點多達二三十處。三角洲汛期(4~9月)徑流佔全年的80%,枯期(10月~翌年3月)只佔20%。但因三角洲河汊枯期都在潮流界之內,潮水的進退也佔了各河道流量重要的一部分,大大削弱了各汊流枯汛期的水位差。

氣候

氣候屬南亞熱帶的海洋性季風氣候。冬季處在大陸冷高壓南緣,受大陸季風影響,略帶大陸性。夏季則為海上吹來的東南風與西南風所調節,不及華中內地酷熱。年均溫22℃左右。10℃以上活動積溫為7500℃,最冷月均溫12~13℃,絕對低溫曾降至-1.3℃(1955年)。全年實際有霜日在3天以下,最熱月均溫約28℃,絕對高溫38.7℃。年降水量1600~2000毫米。降水集中在夏季,夏秋間颱風頻繁,7~9月為珠江口颱風最盛季節,暴雨也最多。颱風降水量一般為200毫米,最大400~500毫米。常遇鋒面雨,但冬季降水較少。冬季天氣冷暖變化無常,氣溫驟降可達16~17℃,最長連續降溫日為7~8天。冬季陸風風速較強,常達5米/秒左右。夏季海風風速較弱,常僅3米/秒。夏秋颱風風速常大於40米/秒,並引起風暴潮,造成嚴重災害。

土壤與生物

珠江三角洲平原多衝積土和海積淤泥,沿海草灘及紅樹林海岸發育了鹽漬沼澤土。掩埋紅樹林的地區產生了鹹鹼田。低丘、臺地上到處可見荔枝、龍眼、 楊桃、柑橘、香蕉、 橄欖、木瓜等果樹及馬尾松、竹、榕、木棉、葵、樟等樹木。近百年來又引種了桉樹、木麻黃、臺灣相思、銀合歡等樹種。山地紅壤上廣佈馬尾松林、 桃金娘灌叢及崗鬆、 鷓鴣草等耐酸性旱植物。沿海及海島一帶熱帶性植被茂盛,除代表性的熱帶植物如豬籠草、蛇王藤外,還有菠蘿蜜、芒果、椰子等果樹。三角洲邊緣山地有華南虎,外伶仃島上有獼猴,眼鏡蛇則到處可見。

開發與利用

早在新石器時代三角洲上已有居民,先秦時期為百粵族所居。北宋已開始修築堤圍,遏制水患。至今堤圍修築已有 900多年曆史。根據圍墾年代和地面高程,三角洲土地可分為圍田、 高沙田、 中沙田、低沙田等型別。在圍田和高沙田區,低地挖作魚塘,餘泥培高塘基,基地栽桑、種蔗或植果樹,桑葉養蠶、蠶蛹、蠶沙及塘邊野草養魚,塘泥培基,迴圈不已,稱為“桑基魚塘”、“蔗基魚塘”或“果基魚塘”,為世界各地所罕見。基水地的面積約佔平原總面積的18%,集中分佈在順德、中山和南海等縣。

珠江三角洲是中國重要的糧、糖、塘魚、蠶絲及亞熱帶水果產地。食品、紡織等輕紡工業發達。三角洲人口稠密,主要城市有廣州市、佛山市、江門市、中山市等。深圳市、珠海市設定了經濟特區。廣州為華南最大的經濟中心和交通運輸樞紐。

參考文章

廣東珠江三角洲惠州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珠江三角洲(ZhujiangSanjiaozhou)中國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