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電波在對流層中的折射

[拼音]:tianqi yanyu

[英文]:weather lore

民間流傳的有關天氣變化經驗的固定辭語。它們是在人類和大自然作鬥爭的長期實踐中積累形成的,多以簡練通俗的歌謠或韻文形式流傳於民間。

寒來暑往,日升月沉,是最早吸引人類注意的自然現象。花開果碩,禽棲獸出,是人類較易見到的生物現象。在科學尚未發達的歷史時期,人類在漁、獵、農、牧或航海等活動中,為了安全和適時播種、收穫,不斷總結日月星辰等天象、禽獸牲畜和樹木花果等物象,以及大氣聲、光、電現象等同天氣、氣候變化的關係,從中找出預測天氣指導生產和生活的經驗。

中國地處季風氣候區,天氣氣候多變,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就有似天氣諺語的卜辭,如“東雲自南雨”。西周《詩經·小雅·穀風》中記有“習習谷(東)風,維風及雨”;“朝(虹)於西,崇(終)朝其雨”等。唐黃子發撰《相雨書》、元婁元禮撰《田家五行》、明徐光啟撰《農政全書》、清樑章鉅撰《農候雜佔》等更專門彙集了豐富的天氣諺語。至今,在缺乏資料的氣象站、哨,仍分析驗證大量天氣諺語,作為長、中、短期天氣預報的一種依據。不過,天氣諺語往往具有地區和季節的侷限性,如具有比較普遍性的天氣諺語“東虹日頭,西虹雨”,在水汽充沛、對流旺盛的低緯度地區,卻也有“東虹”時仍下雨的;華北地區的“旱刮東風不雨,澇刮東風不晴”這個諺語,只在夏季較應驗。所以對天氣諺語,必須結合理論和實踐進行分析和驗證,因地制宜地正確運用,並不斷總結出能較好地預報天氣的經驗。

參考書目

朱炳海編著:《天氣諺語》,中國青年出版社,北京,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