鉬酸鹽
[拼音]:Talin
[外文]:Tallinn
蘇聯愛沙尼亞加盟共和國首都和經濟、文化中心。在波羅的海芬蘭灣南岸。面積175.4平方公里。人口46.4萬(1985)。1154年始見於記載。古稱“科累萬”。1219年為丹麥所佔,改稱“列韋利”。18世紀初併入俄國。19世紀後期鋪設波羅的海鐵路後,城市迅速發展。1919年愛沙尼亞獨立時的首都。1940年歸併蘇聯。愛沙尼亞主要工業中心,工業產值佔愛沙尼亞的45%。主要為機械製造與金屬加工業,生產石油機械、挖掘機及船舶等。化工、紡織、魚類加工、木材加工及製漿造紙業亦較發達。波羅的海沿岸天然良港,擁有19個泊位,港區冬季封凍。年吞吐量約300萬噸,年客運量8萬人次(1979)。主要進出口貨物有水泥、金屬、穀物、建築材料等。有愛沙尼亞科學院、 4所大學、藝術博物館、自然博物館、海洋博物館、歷史博物館,以及建於13~14世紀的城堡、教堂等古蹟。全市分為加裡寧、 十月、 列寧、濱海 4個區。舊城由託姆佩阿高地上的上城及其東部的下城組成。舊城以南和東南為新城區。維魯街一帶為繁華的商業區。維杜街和列寧大街之間為文化區。老工業區在舊城的西北和北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南郊、西郊和東郊建立了新工業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