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姆霍茨,H.von
[拼音]:Bilishi
[外文]:Belgium/Belgique
歐洲西部國家。西北瀕北海,與荷蘭、聯邦德國、盧森堡、法國接壤。面積30519平方公里。人口987.7萬(1984)。全國劃分為9個省。首都布魯塞爾。
自然地理
地形
以平原、丘陵為主,約佔國土面積3/4。全境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大致可分為3部分:
(1)沿海及內陸低地。 包括北海沿岸及北部地區。基岩由白堊紀和第三紀沉積岩構成,地勢向西北平緩下傾,上覆未固結的河成、海成和冰川沉積物,海拔0~50米。由海向內陸呈帶狀分佈:海濱沙丘帶,沿海岸線延伸,寬1.5~2.5公里,高9~18米,最高達30米,潮漲受淹,潮退時最寬達3.5公里;沙丘帶內側是圩田帶,略高於海平面,原為泥炭沼澤、潮溼粘土,後經圍海排水,闢為農田,最寬達20公里左右;圩田帶東接佛蘭德沙質平原,系近代河流沖積而成,海拔50米以下,中世紀以來就被開墾,平原上散佈著蝕餘丘陵,海拔150~170米;與蝕餘丘陵相連的東北部肯彭沙質丘陵地,過去是沼澤地和灌木叢生的荒原,現在大片土地已闢為牧場、農田,有些地區種植速生針葉林。20世紀發現煤礦,隨採煤業興起而發展為工礦區。
(2)中部平原、丘陵區。在沙質平原和阿登高之間,被斯海爾德河及其支流切割,地表波狀起伏,北部海拔80~100米,往南漸遞升達180~200米,土壤肥沃,是全國農業最富饒的區域。 桑布林-默茲河谷地則組成中部平原的南緣地帶。
(3)東南部高原。位於桑布林-默茲河谷以南,是海西運動形成的孫德羅茲高原和阿登高原。前者由堅硬砂岩組成的山嶺與石灰岩和頁岩構成的谷地交錯分佈,波狀起伏,海拔200~350米;後者久經侵蝕,被河川縱橫切割很深,呈斷塊桌狀高原地貌,海拔360~460米,森林密佈。鄰近聯邦德國邊境的博特朗日山,海拔694米,為全國最高點。
境內地質基礎古老,煤炭資源比較豐富,儲量約37億噸,其中有開採價值的約佔一半,多分佈在桑布林-默茲河谷地,全國5個主要煤田中有4個(博里納日、中央、沙勒羅瓦、列日煤田)分佈於此,但在全國煤炭產量中已退居次要地位。位近荷蘭邊境的肯彭煤田,是目前全國最重要的產煤區。此外,還有鐵、鋅、鉛、銅等金屬礦,主要分佈在阿登高原。
氣候
地處中緯度大陸西岸,屬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和溼潤,年平均氣溫10℃,年降水量750~1000毫米。由於距海遠近和海拔高度的不同,氣候有地區差異。西北半部深受大西洋影響,海洋性明顯,冬季溫溼多霧,沿海1、2月平均氣溫3℃,中部0℃左右;夏季稍暖,7月平均氣溫19℃左右;年降水量700~900毫米,全年霜期50多天,降雪日10天左右。東南半部海洋影響減弱,氣溫的季節變化較大,阿登地區位居內陸,海拔高,1月平均氣溫-1℃;夏季涼爽,7月平均氣溫14℃左右;年降水量達1200~1500毫米,為全國之冠,雨日200天,霜期100~120天,降雪日30~35天。
河流
境內河網稠密,屬大西洋水系。斯海爾德河和默茲河是境內重要河流,均源於法國。前者流經國境西北部,境內流程193公里,流域面積佔國土一半;主要支流有萊厄河、登德爾河、魯珀河;幹流沿途地勢低平,河岸築堤防潮,可通航,漲潮時,大型海輪可上溯抵安特衛普,年平均流量約100立方米/秒,主要靠雨水補給。默茲河由法國蜿蜒北流穿越阿登高原,至那慕爾接納桑布林河,轉為東北流,過列日,經荷蘭入北海,境內流程138公里,流域面積佔國土42%;河道較淺,輔以堤壩和水閘,可通航。
植被和土壤
自然植被大部屬西歐型落葉闊葉林,但經過人類長期經濟活動,植被型別和結構已有改觀。目前森林覆蓋率為20%,其中2/3為落葉闊葉林,主要樹種有櫟、山毛櫸、樺、榆等;1/3為針葉林,以鬆、雲杉為主。森林主要分佈在肯彭平原(以雲杉為代表的針葉樹為主)和桑布林-默茲河谷以南的阿登地區(為落葉闊葉和常綠針葉的混交林區)。森林動物有赤鹿、麅、野豬、貂、歐兔等。
沿海圩田地區是新成土,經排乾和脫鹽後具較高農業價值。中部分佈著灰棕壤和灰色森林土,特別是發育在黃土沉積的布拉班特和孔德羅茲地區,是宜於農耕的土壤。東南部的棕色森林土,發育淺薄幼年土壤,大部為森林所覆蓋。佛蘭德和肯彭平原為沙質土壤,較為貧瘠,經施肥和排水可用於耕作。
居民
全國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23.6人,是歐洲人口最密的國家之一。安特衛普—布魯塞爾—根特經濟發達的三角地帶,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00人以上,而阿登高原地區則在 50人以下。 1856年全國人口調查計452.9萬,到1956年達895.1萬人,一個世紀幾乎增長一倍。近二三十年來人口增長緩慢,1980~1983年人口出生率從12.7‰降為11.9‰,死亡率11.6‰左右,自然增長率從1.1‰降至0.3‰,加之移民很少,人口增長已接近於零。年齡構成趨向老齡化,65歲以上的老人佔全國人口的14.3%(1980)。工業發展,城市化程序加速,城市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85%。1983年全國10萬人口以上的7個城市(布魯塞爾、安特衛普、根特、沙勒羅瓦、列日、布呂赫、那慕爾)人口占全國人口的1/4。
主要民族是弗拉芒族和瓦隆族,分別佔全國人口的59.2%和40.2%。前者講荷蘭弗拉芒語,分佈在北部和西北部4省;後者操法語,居住在西南4省,居中的布拉班特省為兩大民族混居區。還有極少數日耳曼族,只佔全國人口0.6%,分佈在東南部邊境地區,講德語。弗拉芒語和法語均為官方語言。90%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領土形成與經濟開發過程
公元前57年,為羅馬帝國一個行省。公元8世紀起,逐步進入封建社會。9~14世紀各諸侯國割據。12世紀起,在佛蘭德平原和沿海低地築圩墾田,建立排水渠和防洪堤,精耕細作。14世紀末起為勃艮第王朝版圖的一部分。當時貿易、學術、藝術和建築興旺,佛蘭德和布拉班特處在發展中心,為歷史上的輝煌時期。爾後,先後被西班牙(1516年至18世紀初)、奧地利(1714~1792)和法國(1795~1814)統治。1815年併入荷蘭。1830年脫離荷蘭成立比利時王國。1831年英、法、俄、奧、普簽訂倫敦條約,確定其中立地位。19世紀30年代中期起,工業突飛猛進,持續50年之久,在發展鐵路、採煤和工業建設方面,均居歐洲領先地位,成為第二個工業化國家。同時開始向海外掠奪,1876年佔領非洲剛果(今扎伊爾),1885年將其變為殖民地。兩次世界大戰中均被德國佔領,經濟蒙受巨大損失。1944年與荷蘭、盧森堡結成關稅同盟,1958年發展成為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經濟聯盟,同年加入歐洲共同體。
經濟地理
比利時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工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恢復較快,1947年工業生產已超過戰前水平。50年代,經濟發展速度減緩,1953~1960年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為3.2%。60年代,政府採取鼓勵出口、吸收外資以及引進外國先進技術等措施,經濟發展較快,1961~1970年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提高到5.1%。70年代以來,發展速度緩慢。1982年國民生產總值為841.6億美元,人均8545美元。工業生產和資本都很集中,大部分為壟斷集團所控制,約1/3控制在英國、美國、聯邦德國、法國、荷蘭等外國資本手中。經濟上屬進口原料和出口製成品為主的加工貿易型。比利時資源貧乏,工業原料80%靠進口,工業品50%外銷。全國1/3的就業人口為出口貿易服務,其比率也高居世界前列。
工業
早在19世紀,採煤、冶金工業等就居世界領先地位。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極重要地位,工業產值佔國民生產總值的40%左右,工業就業人數佔全國就業人數的45%,工業製成品出口值佔出口總值的91%左右。主要工業有鋼鐵、有色冶金、機械、化工、紡織、能源等部門,採礦業比重較小,製造業佔重要地位。
能源工業長期以採煤為主。1952年煤產量3000萬噸,達歷史最高水平。由於煤礦儲量逐漸枯竭,產量下降,1983年產硬煤 609.7萬噸。肯彭煤田產煤佔全國煤產量85%。每年進口煤約600~700萬噸,主要來自聯邦德國、美國。電力生產需用石油,每年進口3000多萬噸,1983年生產電力526.9億度,其中原子能發電站提供1/4。
鋼鐵工業是比利時重要的基礎工業部門,歷史悠久,1817年即建成歐洲大陸第一座鍊鐵高爐。1823年開始用焦炭鍊鐵,1850年開始鍊鋼,鍊鋼技術先進。1983年產鋼1015.7萬噸。鋼鐵工業集中分佈在列日和沙勒羅瓦工礦地帶。
有色冶金工業從16世紀已開始發展。1808年發明先進煉鋅法,促進了煉鋅工業的發展,隨之鍊鋼、煉鉛業也逐步發展。本國有色金屬礦極少,原料絕大部分依靠進口。1983年生產精銅43.1萬噸、鋅27.5萬噸、鉛13.4萬噸,其中電解銅和鋅產量均居西歐首位,為世界有色金屬重要出口國之一。
機械製造工業是比利時重要工業部門。從17世紀下半葉起,鐵路機車、電機、造船、紡織機械等生產已居領先地位。1980年機械工業產值佔工業總產值20%左右,職工30萬,佔全部工業職工的1/3左右。機械工業中汽車裝配最為發達,主要是用進口部件進行裝配,然後出口,年產轎車100萬輛,裝配中心在安特衛普和布魯塞爾。近年來運輸機械、電機和電子工業發展較快。傳統的軍火工業也很發達。
石油化學工業是戰後新興的工業部門,發展很快,本國不產石油,全部依靠進口。此外,每年還進口130億立方米天然氣。石油化學工業主要分佈在安特衛普和根特。
紡織業是國內古老的工業部門。中世紀時,手工紡織發達,掛毯早已聞名世界。佛蘭德曾是產業革命前歐洲最發達的工場手工業區,目前仍集中3/4以上的紡織工業,最大中心是根特。毛紡織業主要分佈在韋斯德爾河谷的韋爾維耶及其衛星城鎮。化學纖維工業也有發展,主要中心是根特和哈瑟爾特。紡織品除自給外有少量出口。
全國工業主要集中在3個地區:
(1)以列日和沙勒羅瓦為主要中心的桑布林-默茲河谷地區,是以採煤業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老工業區,有冶金、重型機械、汽車、電機等部門。
(2)布魯塞爾-安特衛普工業區,主要部門有汽車、機械、電子、石油化工等。
(3)安特衛普經根特對法國的通海運河兩岸新興工業區,以汽車、化工、紡織、鋼鐵為主要部門。
農業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小,農業產值僅佔國民生產總值的2.5%, 農業勞動力佔全國就業人數的3%左右。農牧業土地日趨集中,農業生產水平和集約化程度都很高。
農業以畜牧業為主, 畜牧業約佔農業總收入的3/4,牧場佔農用地面積的49%(1982)。以養牛和豬為主,1983年有牛295.8萬頭,豬518.2萬頭,肉類產品自給有餘。
種植業以種植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蔬菜和水果等為主。1982年全國農業用地面積140.4萬公頃,其中糧食作物佔30.2%,經濟作物佔8.7%,蔬菜和水果等佔3.5%。主要農作物有小麥、 大麥、 燕麥、甜菜、馬鈴薯等。1983年小麥產量100.3萬噸,糧食自給率為90%左右。蔬菜自給有餘。漁類不發達,年捕魚量4.1萬噸(1982)。
交通運輸業
早在1835年建成歐洲大陸第一條鐵路(布魯塞爾—梅赫倫),經過不斷建設,1843年成為世界第一個建成完整國有鐵路網的國家。鐵路和公路交通發達,現鐵路總長4020公里,公路總長14000餘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佔10%。交通以布魯塞爾為中心,鐵路和公路呈輻射狀通全國和歐洲其他國家主要城市。內河航線密佈,通航河道1600公里,斯海爾德河和默茲河全程均可通航。通過兩河及其支流,以及沙勒羅瓦-布魯塞爾運河、阿爾貝特運河、肯皮斯運河等,組成全國稠密的水運網,聯通列日、安特衛普、布魯塞爾、根特、布呂赫等重要城市;並同法國的塞納河、盧瓦爾河,以及萊茵河等水系相通,構成通法國、荷蘭、聯邦德國等鄰國的西歐重要水運網。1982年內河貨運量 500.8萬噸公里。航空運輸與四大洲50多個國家有航線相通,1980年航空客運量526萬人次,布魯塞爾、安特衛普和奧斯坦德為主要國際航空港。安特衛普為全國最大海港。還有奧斯坦德、澤布呂赫等較小港口。
對外貿易
在全國經濟中具有重要意義。1983年對外貿易額佔世界總貿易額的4%,人均外貿易額1400美元,居世界首位。1983年出口總值為2650億比利時法郎,進口總值為2817億比利時法郎,逆差167億比利時法郎。出口商品以鋼鐵及其製品、交通器材、化工產品為主,還有機械、儀器、紡織品等。金屬絲、平板玻璃和鑽石出口居世界首位。進口主要為工業原料、能源產品、農林漁產品等。對外貿易物件主要是歐洲共同市場成員國,其中聯邦德國、法國、荷蘭和英國合佔比利時進口貨物的61.3%和出口貨物的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