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胡蘿蔔素

[拼音]:dusheng ertong

[外文]:only child

父母獨生的孩子,因其既無兄弟,也無姐妹,從而在心理髮展上有其自己的特點。中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後,獨生子女日益增多,因而獨生子女的特點和教育問題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視。

世界上關於獨生兒童的研究,歷史較久,看法不一。最初對獨生子女的研究,更多的是強調“特殊”和“問題”方面。美國最早發表的有關獨生兒童研究的文獻是E.W.博漢農的論文《家庭中的獨生兒童》(1898)。他的研究是在美國心理學家S.霍爾的指導下從特殊兒童研究中發展起來的,他採用了霍爾首創的問卷法。在研究中,他分析了381名獨生兒童的特異性,發現獨生兒童有溫和、正直、順良、寬容等優點一面,也表現出自私、嬌慣、缺乏社會性、早熟、嫉妒等缺點一面。於是他將獨生兒童作為特殊兒童來加以研究。

德國獨生兒童教育研究的先驅者、兒科醫生E.內特爾在總結了自己的臨床經驗和博漢農等人的研究成果以後,於1906年寫成了世界上第一本關於獨生兒童的專著《獨生兒童及其教育》。內特爾認為獨生子女屬於問題兒童。這個“問題”的來源有兩個:一是由於家長的溺愛;二是由於沒有兄弟姐妹,缺少“兒童夥伴”這個重要的教育條件。S.布里肯裡奇根據臨床經驗與統計研究,於1916年發表了《獨生兒童病理教育的謬誤》一文。他更多的是運用統計研究和個案研究,其研究結論支援了內特爾的觀點。

蘇聯的П.П.布隆斯基曾作過關於獨生兒童性格的研究,也強調獨生子女的特異性。

自1928年起,美國的H.F.胡克、D.A.武斯特、R.B.吉爾福特等人先後發表了一系列關於獨生兒童的研究報告,否定了博漢農、內特爾等人的觀點。他們指出,獨生兒童的多數並不是體弱多病的,而在清潔衛生等習慣方面,都比非獨生兒童好。他們還認為,獨生兒童在不合群、不禮貌、不正直等道德品質方面的缺點並不比非獨生兒童突出,兩者幾乎沒有差別,甚至獨生兒童還略微好些。他們也不同意獨生兒童的性格具有兩類極端性格特徵,即:極端外向型,如任性、逞強、自私;極端內向型,如膽小、羞怯、非常神經質。他們認為在獨生兒童身上並不存在這種性格特徵的兩類極端性。獨生子女與違法犯罪行為也並不存在必然的聯絡。總之,在胡克等人的研究中,看不出獨生兒童在健康狀態、智力活動、性格特徵和社交等方面有什麼特殊性。

近20年來,西方關於獨生兒童研究所作出的較集中的結論是,獨生兒童的智力優於非獨生兒童。1960~1980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有關研究所的心理學家們進行了20年的獨生兒童的研究,他們調查了40萬名中學生。其中重點研究了3221人,把獨生兒童與有一個兄弟姐妹的兒童進行比較,對他們的才能、成就、興趣和活動等作廣泛的調查,發現獨生兒童比有一個兄弟姐妹的兒童更聰明、更富於創造性,也顯得更有教養、更成熟、對社會更敏感。美國心理學家D.穆爾關於美國獨生兒童的調查材料表明:獨生兒童可以同多子女家庭中的頭一個孩子歸為一類(頭一個孩子在一定時期裡也是獨生兒童)。這些人在大學、研究院和專門行業中的人數比較多,他們工作主動,善於獨立工作。有一個統計材料表明:美國空間計劃的前兩批16名宇宙航行員中,有14名原是獨生兒童或多子女家庭中的頭一個孩子。

為什麼各家研究竟會得出如此歧異的經驗呢?進一步研究表明,獨生兒童的環境、家庭和教育是千差萬別的,由於這些差異反映在兒童身上,就表現為不同的特點。日本心理學家把獨生兒童家庭的“教養態度”分析歸納為5種類型:溺愛型、嚴厲型、放任型、民主型和矛盾型。各種教養態度造成了獨生兒童不同的性格特徵。例如,溺愛型導致子女任性、依賴、逞強;嚴厲型使子女自私、心胸狹窄;放任型造成子女易感情用事;只有民主型家庭的子女沒有表現出什麼獨特的特徵。

中國在70年代以來,隨著計劃生育和節制人口增長措施的逐步落實,獨生子女在兒童中的比例也在急劇增長。於是,研究獨生子女的心理髮展與教育問題也隨之開展起來,並出版了有關獨生子女研究的著作。中國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在智力上並無顯著的差異。獨生子女智力反應和學習成績包括上、中、下各個等級,不應該認為獨生子女的智力一定好或者一定壞。獨生子女智力的差異也和非獨生子女一樣,既決定於素質,也決定於環境;既決定於家庭薰陶,又決定於學校教師的水平。獨生子女與品德不良、違法犯罪、精神疾病等也不存在必然聯絡。在性格上,獨生子女對社會、集體,對他人和對自己的態度上,在理智特徵、氣質特徵、情感特徵和意志特徵等主要方面與非獨生子女也無明顯的區別。但獨生子女由於生活條件和教育的不同,畢竟也有其特殊性。例如,有不少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相比,往往會表現出一些消極的性格因素:在情感上比較任性;在對勞動、學習、工作態度上比較懶散;在意志上的依賴性較大,缺乏獨立性。而獨生子女這些“特殊”的心理特點主要是來自“獨生”的環境。首先,獨生子女是以“獨苗”而被重視的。他們一般比非獨生子女條件優越,比較容易保證充足的吃穿用品和玩具、書刊等。這就為他們的教育與心理髮展,特別是早期教育與智力發展提供了優越性。如果利用這些有利的物質條件,引導兒童把注意力和興趣轉向智力活動,隨著他們的成長,必將結出豐碩的智力之果。反之,如果教育不得法,富裕的物質條件就會使兒童從小留心於吃穿、享受、玩樂,而對於學習活動卻不介意,日久天長,求知慾減弱,智力就顯得平庸了。其次,獨生子女處於“獨生”的特殊地位,家裡的一切東西,往往任其支配,如果善於利用這個“地位”,就能激發他們的獨立生活能力。反之,如果缺乏良好的教育,他們就會養成“唯我獨尊”,不懂得與別人和睦相處,缺乏同情心和驕傲自大等壞習氣。再次,獨生子女的父母一般有較多時間和精力來關心孩子,如果措施合理,就能為他們的智力和品德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但如果教育措施跟不上,也會出現過分的遷就,致使兒童養成任性、散漫等缺點。因此,對待獨生子女的教育,應該把愛撫與嚴格要求結合起來,做到愛中有教,教中有愛,就會有利於獨生子女在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健康發展。

參考書目

傅安球、林崇德著:《怎樣教育獨生子女》,科學普及出版社,北京,1982。

山下俊郎著,駱為龍、陳耐軒譯:《獨生子女的心理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