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心苷元
[拼音]:Jianpuzhai
[英文]:Kampuchea/Cambodia
亞洲東南部國家。位於中南半島,南瀕泰國灣,與越南、寮國、泰國為鄰。面積181035平方公里。人口714.9萬(1984)。首都金邊。
自然條件
以平原為主。東、北、西三面為山地和高原所環繞。中部平原由海拔 200米以下的洞裡薩湖周圍沖積平原和湄公河三角洲組成,約佔全國面積的9/10。洞裡薩湖周圍的平原十分平坦,長500餘公里,寬110餘公里,僅在靠近湄公河和東部高原的地區起伏較大,零星散佈著黑色玄武岩殘丘。平原上河道縱橫,多沼澤,主要有湄公河和洞裡薩河等,洞裡薩湖是調節湄公河水量的“天然水庫”。湄公河在境內長507公里,雨季漲水時,河水沿洞裡薩河排入洞裡薩湖,同時湖區周圍的河流也帶來豐富的水量,致使湖面擴大,達1萬平方公里左右,水深約10米。乾季湄公河水位下降,湖水經洞裡薩河灌入湄公河,湖面縮小到3000平方公里左右,水深僅1米。湖周圍有茂密的落葉林和沼澤林。中部平原是柬埔寨最重要的農業地區,是稻穀集中產區。
平原北面的扁擔山,呈東西走向,長300公里左右,由緻密的砂岩構成,丘陵和陡峭的崖壁交錯分佈,平均海拔約500米,最高峰達756米;森林茂密,約佔全國森林面積的1/3。斜貫西南部、綿延數百公里的豆蔻山脈,呈西北—東南走向,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奧拉山海拔1813米,為全國最高峰。象山山脈為豆蔻山脈向南的延伸,海拔約1000米,熱帶雨林繁茂,西南坡是全國最大的林區;山脈緊逼泰國灣,地勢陡峭,多峽谷。湄公河以東是平緩的高原,南北長1000公里,寬50~300公里,是長山山脈的西坡,海拔100~500米,分佈著大面積的由玄武岩發育成的肥沃土壤,為主要橡膠產區。川龍河中游森林繁茂,是建築木材的主要產地。
屬熱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全年分幹、雨兩季,5~10月為雨季,從印度洋吹來溫暖潮溼的西南季風,使氣溫略有降低;11月至翌年4月為乾季,盛吹乾燥的東北季風。年平均氣溫大多高於21℃,平原地區達27℃。11月至翌年1月的氣溫最為宜人。此後,氣溫逐漸升高,4月是全年最熱的月份,金邊的絕對最高氣溫可達40.5℃。全國年降水量約1800毫米,10月最多,降水量達252毫米,而12月至翌年3月的總降水量不到200毫米。降水的地區分佈也有較大差異,豆蔻山脈和象山山脈西南坡,面臨西南季風,雨量較多,高達5200毫米以上;背風坡包括廣大平原地區,雨水明顯減少。從東南角的柴楨省到西北部的馬德望省,均有乾熱的焚風,以7、8月份最明顯,影響稻穀的生長。
森林面積約佔國土面積的70%左右。多名貴樹種,主要有黑檀、紫檀、鐵木等。黑檀和紫檀質地細密,尤為貴重。此外,山區還盛產熱帶藥材,如豆蔻、桂皮和檀香等,可供出口;林中棲息著大量的動物,如象、豹、虎、猴、犀牛和著名的科伯榮牛。大象是重要役畜。礦藏主要有金、鐵、寶石、錳、鉛、銀、煤、鎢、陶土和磷等。
居民和發展簡史
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約39.5人,是東南亞人口密度最低的國家之一。人口分佈很不均勻。中部平原地區幾乎集中全國人口的2/3,特別是南部的幹丹(每平方公里為226人)、茶膠(161人)、波蘿勉(120人)等省人口較為稠密;而邊緣山區和高原人口很少,尤其東部的蒙多基裡省(1.2人)、北部的上丁省(3.8人)和西部的戈公省(4.3人),是國內人口最少的地區。有20多個民族。高棉族約佔總人口的80%,大部分分佈在湖濱、河流沿岸,從事耕作業。少數民族有寮國族、泰族、庫依族和波族。華人集中分佈於金邊、貢布、磅湛和馬德望等省市。居民主要信奉佛教。高棉語為國語。
公元前境內已有國家出現。公元2世紀後,柬埔寨人已能造船航行海上,並和馬來半島、中國、印度通航。先稱扶南,後稱真臘。16世紀後改稱柬埔寨。因境內主要居民是高棉人,故又稱高棉。9~14世紀是高棉王國曆史上最強盛時期,建都吳哥,建立了吳哥通王城和吳哥寺等,農耕發達,種植浮稻,修築運河和水庫。19世紀中葉,淪為法國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日本佔領。日本投降後,法國又捲土重來。1953年11月9日柬埔寨王國宣告獨立。1976年定國名為民主柬埔寨。1979年越南入侵,柬埔寨人民在民主柬埔寨聯合政府領導下,為民族生存和國家獨立而戰鬥。
經濟地理
經濟以農業為主,發展緩慢。特別是越南入侵以來,經濟遭受嚴重破壞,生產處於停滯狀態。
農業人口約佔全國人口的90%以上。耕地佔國土面積的18.7%,約340萬公頃,主要集中在湄公河、巴塞河及洞裡薩湖沿岸地區。糧食作物有稻米、玉米、豆類、甘薯等,其中以稻米為主,種植面積約佔耕地面積的80%,大多數為水稻(包括少部分浮稻)。稻米為大宗出口商品,佔出口總值的70%。70年代末期以來,由於戰爭的破壞,土地荒蕪,稻米產量銳減,致使自給不敷。1981年水稻播種面積只有130萬公頃,產量60萬噸。稻田主要分佈在湄公河、洞裡薩湖及其洞裡薩河等沿岸地帶。經濟作用物有橡膠、麻、胡椒、豆蔻、糖棕、熱帶水果等,其中以橡膠為主,種植面積曾達6萬公頃,主要分佈在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地區,以磅湛省和臘塔納基裡省較為集中,有大橡膠園。由於自然條件優越,生產技術比較先進,單產較高,單株膠樹平均產膠3.4~3.7千克。
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值很低。以農產品加工為主,主要是碾米和鋸木。還有紡織、造紙、膠合板、玻璃、釀酒、煉油、水產加工、電力和水泥工業。主要分佈在湄公河流域和泰國灣沿岸。暹粒的傳統手工製革和拜林的玉石,均馳名國內外。
交通以公路為主,總長約13400公里,其中鋪面公路3400多公里。鐵路有兩條:金邊一波貝,全長382公里;金邊一磅遜港,全長 269公里。水運航道主要依靠湄公河、洞裡薩湖及洞裡薩河,在高水位時,通航里程約有1500公里。湄公河從桔井到金邊終年可通小汽船,金邊以下可行駛海輪。航空以金邊西面的波成東機場為中心,與東南亞各國有班機來往。金邊與暹粒等城市間也有航線相聯。
地區經濟差異:
(1)中部區,包括洞裡薩湖平原和湄公河以西地區,為一寬闊的平原。年降水量1250~180毫米。土壤肥沃,水利條件較好,是柬埔寨的重要農業區,集中全國絕大部分的稻米生產,其中馬德望省有全國“糧倉”之稱。加工工業較發達,主要有鋸木、紡織、造紙和木材加工等。主要礦產有金、寶石、磷、鐵等。主要城鎮有金邊、馬德望、磅清揚、磅士卑等。金邊是全國交通樞紐。
(2)西南區,主要包括豆蔻山脈、象山山脈和沿海平原。山脈一直伸向泰國灣,沿海多島嶼和港灣。山脈東西坡的降水量有較大差異,西坡年降水量為2500~5000毫米,東坡在2500毫米以下。經濟地位隨著通往金邊的鐵路修成而日趨重要。本區山高林密,人口稀少,盛行遊耕農業,種植水稻和旱稻。豆蔻是主要的經濟作物,可供藥用。主要工業有水泥、煉油和啤酒等。礦產有金、陶土、寶石等。沿海地區多旅遊勝地。磅遜港是全國最大的港。
(3)東部區,大致指湄公河以東的地區,相當於東部高原,雨量由西向東遞增,從1800毫米增至3700多毫米。人口稀少,居民多從事遊耕農業。為國內橡膠主要產區,其次為玉米產區。廣大農村分佈小型碾米和釀酒廠。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鐵、銅、金、寶石、煤、陶土和磷等礦。
(4)北部區,包括上丁、柏威夏、暹粒等省,離海較遠,氣溫變化大,年降水量1800毫米,西部較少,東部略多。森林茂密,林林採伐業盛。並以傳統手工業著稱。富鐵礦,還有銅、錳、煤等礦。農業以遊耕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