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曼群島
[拼音]:Zhongshengdai
[外文]:Mesozoic Era
地史中晚於古生代,早於新生代的一個斷代。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6500萬年前。中生代相應的地層稱中生界。中生代名稱首先由英國地質學家J.菲利普斯於1841年提出,用以說明生物界介於古生代古老型別和新生代近代型別之間的中間物質。中生代可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
生物界
中生代以陸生裸子植物、爬行類(尤其是恐龍)和海生菊石類的繁盛為特徵,故有“裸子植物時代”、“恐龍時代”或“菊石時代”之稱。中生代末出現地史中著名的生物叢集絕滅事件,尤其是恐龍類絕滅事件,除地內自然地理環境急速變革因素外,有人認為與地外小天體撞擊地球的災變事件有關(見事件地層學)。(見彩圖)
古地理和古氣候
三疊紀時海侵範圍較侷限,乾旱氣候帶範圍廣袤,陸相紅層和海相地層中膏鹽沉積發育,至晚期潮溼帶有所擴充套件。全球範圍內,侏羅紀起海侵開始擴大,至白堊紀則再度成為地史中最大海侵期之一。東亞地區三疊紀後廣泛發育陸相沉積,海侵限於邊緣地帶。中生代古氣候總體處於溫暖狀態,通常只存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的差異,兩極未出現冰蓋。
地殼運動
三疊紀末的印支運動導致古特提斯洋封閉、新特提斯洋擴張和聯合古陸形成。侏羅紀、白堊紀全球範圍以聯合古陸解體分裂,大西洋和印度洋新海洋出現為特徵,其中白堊紀是加速分裂時期。古太平洋海底的可靠地質記錄也從晚侏羅世開始,海洋板塊與周圍大陸的俯衝、擠壓作用導致亞洲東部、美洲西部陸緣區發生著名的燕山運動(或稱太平洋運動),形成規模巨集大的環太平洋岩漿岩帶、地體增生帶和多種內生金屬、非金屬礦帶。
參考書目
王鴻禎、劉本培主編:《地史學教程》,地質出版社,北京,1980。
O.H.Walliser ed.,Global Bio-Events,Springer-Verlag,Berlin,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