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石先(1896~1985)

[拼音]:bu

[外文]:plutonium

一種人工放射性元素,化學符號Pu,原子序數94,屬錒系元素,為銀白色金屬。半衰期最長的同位素是鈽244。仿照鈾、錼的命名,鈽以冥王星(Pluto)命名。

發現

鈽是繼93號元素錼之後發現的第二個超鈾元素。1940年末,G.T.西博格、E.M.麥克米倫、J.W.肯尼迪和A.C.沃爾在美國用60英寸迴旋加速器加速的16兆電子伏氘核轟擊鈾時發現了鈽238。其核反應為:

(1)

第二年,肯尼迪、西博格、E.G.塞格雷和沃爾又發現了鈽的最重要的同位素鈽239。

鈽的全部同位素都是通過人工核反應發現的。後來人們在自然界中找到了兩種鈽同位素。一種是從氟碳鈰鑭礦中找到的微量鈽 244,具有足夠長的半衰期,因此,它可能是地球上原始就存在的;另一種是從含鈾礦物中找到的鈽239,它沒有鈽244那樣長的半衰期,是鈾中的鈾238吸收自然界中的中子而形成的。形成過程為:

(2)

性質

核性質

已發現質量數232~246的全部鈽同位素,其主要核性質見表1。

物理和化學性質

金屬鈽的熔點為 640℃, 沸點3234℃。從室溫到熔點之間有六種同素異形體(表2 ),這是冶金學上很獨特的現象。

金屬鈽在空氣中的氧化速率與溼度有關,在乾燥的空氣中由於氧化膜的保護作用,氧化十分緩慢;但在水汽存在下,由於它能破壞氧化膜,使氧化趨於嚴重。金屬鈽在空氣中有自燃的危險。

金屬鈽易溶於鹽酸、氫溴酸、氫碘酸、氨基磺酸、磷酸、較濃的過氯酸和濃的三氯乙酸。由於鈍化作用,金屬鈽不溶於硝酸和濃硫酸。

鈽原子的電子構型為(Rn)5f66d07s2,在水溶液中有+3~+7五種氧化態,存在的形式為Pu3+、Pu4+、PuO娚、PuO卂、PuO幯,其中以四價態最穩定。七價態只在鹼溶液中存在,五價態在pH為2~6間穩定。不同氧化態的離子有不同的顏色特徵:Pu3+藍紫色,Pu4+黃棕色,PuO娚微紅色,PuO卂 粉紅色。各種氧化態的鈽形成絡合物時,其穩定性有如下的次序:Pu(Ⅳ)>Pu(Ⅲ)>Pu(Ⅵ)>Pu(Ⅴ)。各種氧化態鈽所形成的氫氧化物的溶度積為:Pu(OH)4約10-56,PuO2(OH)2約10-23,Pu(OH)3約10-20,PuO2(OH)約10-10。

與鈾、錼相似,處於中間氧化態的鈽在一定條件下也發生歧化反應。鈽(Ⅳ)在稀酸中按下式發生歧化反應:

3Pu4++2H2O

2Pu3++PuO卂+4H+

鈽(Ⅴ)在中等以上濃度的酸中按以下反應式發生歧化反應:

3PuO娚+4H+

Pu4++2PuO卂+2H2O

PuO娚+Pu4+

PuO卂+Pu3+

由於歧化平衡中各氧化態鈽的氧化還原電位十分接近,因此,在一定酸度條件下,平衡中各氧化態鈽都可以相當的濃度共存於同一溶液中。這種現象是鈾、錼所沒有的。

製取

鈽的大規模生產是通過反應堆中的核反應來實現的。在反應堆中鈾238按反應式(2)生成鈽 239,鈽239留於反應堆中則可以進一步吸收中子,形成更重的鈽同位素(如鈽240、鈽241、鈽242等)。這樣形成的鈽是多種鈽同位素的混合物,而且在反應堆中停留時間越長,則重同位素的含量越高。

從反應堆輻照鈾燃料中分離鈽是核燃料後處理的任務之一。歷史上第一次工廠規模分離鈽所用的化學過程為磷酸鉍沉澱流程(見核燃料水法後處理),但現在世界上已普遍採用以磷酸三丁酯為萃取劑的普雷克斯流程。

鈽238的生產是通過在反應堆中輻照錼237實現的,其形成過程為:

(3)

鈽238的分離純化也用化學方法,通常採用離子交換法或溶劑萃取法。

應用

鈽239是易裂變核素,像鈾235一樣能用作核燃料,也用於製造核武器。更有意義的是鈽用作快中子增殖反應堆的燃料,在這種反應堆中鈽由於裂變反應(產生核能)而被消耗,但是與鈽同時被放置於反應堆中的鈾238吸收中子而形成了新的鈽,而且新形成的鈽比消耗掉的鈽還要多。這樣人們可以充分地(從理論上講是全部地)將天然鈾中的鈾 238(佔天然鈾的99.275%)轉變為鈽而加以利用。

鈽的另一個較重要的同位素是鈽238,它可用於製作同位素電池,用作宇宙飛船、人造衛星、航標燈、極地氣象站等的能源。

毒性

鈽屬於極毒性元素,鈽239在人體中的最大容許積存量為0.6微克(1.48×102貝可),在放射性工作場所空氣中的最大容許濃度為7.4×10-5貝可/升,在露天水源中的限制濃度為37貝可/升。

參考書目

J. M.克利夫蘭著,《鈽化學》翻譯組譯:《鈽化學》,科學出版社,北京,1974。(J. M. Cleveland, The Chemistry of Plutonium,Gordon & Breach, New York,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