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襲奪
[拼音]:renji guanxi
[外文]:interpersonal relation
人們在共同活動中彼此為尋求滿足各種需要而建立起來的相互間的心理關係。主要表現為人們心理上的距離遠近、個體對他人的心理傾向及相應行為等。如家庭中的親屬關係,工作上的同事關係,學校中的師生關係,朋友間的友誼關係,居處相近的鄰里關係,市場上的買賣關係等。
人際關係實質上也是一種社會關係。社會關係是人們在社會活動中所形成的一切關係的總稱,主要包括生產關係、階級關係、經濟關係、政治關係等。其中,生產關係在各種社會關係中起主導作用。它最終制約著人們之間的各種社會關係,包括人際心理關係。而人們之間的心理關係則是各種社會關係據以實現的基礎,是人與人直接聯絡的媒介。各種社會關係只有通過人們之間的直接的心理關係這個中介因素才能反應出來,並對每個人發生作用。
人際關係的研究
人際關係是發展、變化的。社會心理學中的強化理論認為,它的發展、變化取決於人們之間需要的滿足程度。人們喜歡給自己帶來酬賞的人,討厭給自己帶來處罰的人。如果在交往中彼此的需要都得到滿足,則相互間心理上保持接近。相反,如果一方對另一方不友好、不真誠或發生不利於另一方的行為,那就會引起另一方的不安或不滿,彼此就會疏遠,甚至引起敵對情緒。F.海德和T.M.紐科姆提出人際關係的平衡理論。具體描述了個人、他人和物件三者之間的平衡與不平衡關係,提出了人際關係平衡與改變的基本模式。認為個人與他人之間的關係和與第三者即物件之間的關係有關。三者間的關係有平衡與不平衡的不同情況。這種關係有形成均衡與和諧的傾向。不均衡的情況會產生混亂和緊張,因此會產生恢復均衡的壓力使結構達到平衡。從不平衡轉化為平衡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達到。而採用什麼樣的方式和達到什麼樣的平衡則依賴於方式方法的難易程度和作出變化的個人特點。
蘇聯社會心理學認為,群體中的人際關係是以群體所從事的共同活動的內容、組織、價值等為中介的,後者是前者的基礎。而在不同發展水平的群體中,人際關係在質和量上都會有所不同。如在集體中,人際關係組成複雜的層次結構,這種複雜結構並隨著集體加入具有社會意義的共同活動的程度而發展著(見人際關係活動中介理論)。
人際關係的3種成分
(1)認識成分,指與認識過程相聯絡的一切心理活動,如知覺、表象、想象、記憶、思維等,其中主要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認同和理解。
(2)情感成分,包括與人際關係相聯絡的主體積極或消極的情緒狀態和體驗、情緒的敏感性、對人際關係的滿足程度等。它們在人際關係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3)動作成分,指與人際關係相聯絡的主體的活動,包括行為舉止、語言、表情、手勢等。這些外顯行為反映了一定的人際關係。一般說來,由於人際關係的不同,對人的認識和理解、情緒體驗以及各種外顯行為都可能會有所不同。而它們反轉來又會影響到彼此的人際關係。人際關係的 3種成分是相互聯絡的,不是割裂開來而孤立存在的。但在不同的人際關係形態中所佔的比重不同。如在家庭關係中情感的成分特別突出,在工作群體中認識成分一般是主要的,而在各種服務性行業的人際關係中動作成分起著最為重要的作用。
人際行為模式
一定的人際關係表現出一定的人際行為模式、一方的行為會引起另一方的相應行為。積極的人際關係、友好的行為會引起對方積極的行為反應,相反,消極的人際關係和不友好的行為會引起對方消極的行為反應。自然,人們之間的行為受許多因素的影響,但其中彼此的人際關係起著重要的作用。T.F.利裡將人際行為劃分為8種模式:
(1)由管理、指揮、指導、勸告、教育等行為導致尊敬和服從等反應;
(2)由幫助、支援、同情等行為導致信任和接受等反應;
(3)由同意、合作、友好等行為導致協助和溫和的反應;
(4)由尊敬、信任、讚揚、請求幫助等行為導致勸導和幫助的反應;
(5)由害羞、禮貌、敏感、服從等行為導致驕傲、控制等反應;
(6)由反抗、疲倦、懷疑、異樣等行為導致懲罰或拒絕的反應;
(7)由攻擊、懲罰、不友好等行為導致敵對和反抗等反應;
(8)由激烈、拒絕、誇大、炫耀等行為導致不信任或自卑等反應。自然,這種劃分只是框架性的,還不能包括人們的全部行為型別。
人際關係的反應傾向也帶有個人的獨特色彩。每個人在不同的交往場合可能表現出某種相同的基本傾向。這被稱為人際反應特質。人際反應特質是比較穩定的。研究不同人的人際反應特質,對於有效的交往特別是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人際結構
在社會群體內,人與人之間建立起不同形式和規模的聯絡,這種聯絡就是人際結構。T.M.紐科姆發現群體的人際結構有如下特點:
(1)群體中的人際關係不斷地隨著情境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從頭至尾維持良好關係的人只是極少數。
(2)在群體結構中,初期富有吸引力的成員並不能一直保持其優勢,到了後期其吸引力將會減小,優勢會被其他人所取代。
(3)某一群體在集合的初期,建立了不少4人以上的小結合群,待到群體穩定之後,則以3人的小結合群佔多數。
(4)隨著人們之間的相互日益瞭解,人際結構變得越來越複雜。最初的結合群可以容納具有各種特徵的人,結合群內人們的個性呈多樣性。最後的結合群往往排除了多樣性而變得單一化。
(5)群體中有少數孤立者,他們不主動參加其他人的結合群,後者也不主動聯絡和容納他們。
人際關係測量
社會心理學中提出過各種測量人際關係的具體方法。J.L.莫雷諾調查群體成員間的相互選擇情況,並將結果整理後繪製成人際關係矩陣和各種人際關係圖,用以客觀地顯示出一個群體內的人際關係情況(見社會測量)。這種方法在西方的小群體研究中廣為採用。蘇聯社會心理學還提出過參照測量法、人物推斷法、社會距離尺度法等測量方法。
影響人際關係的因素
人際關係的親疏遠近大不相同,這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有的研究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一般因素有:
(1)空間距離。空間距離越近越容易形成親密關係。
(2)交往的次數與頻率。接觸次數越多越容易形成親密關係。影響人際關係的個人因素有:
(1)個人的一般品質。有些品質令人喜歡,容易形成親密關係,有些品質則相反。
(2)相似性因素。在某些方面如思想、教育水平、經濟狀況等彼此相似,容易形成親密關係。
(3)需要的互補。兩個品質特點完全不同甚至對立的人可因互相的需要而形成親密關係。上述因素在不同情況下各自起著不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