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惜時的名言 時間賽過寶石
1、脾氣通於口,口和則知谷味矣。
2、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3、痰為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
4、醫之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約。
5、肺主一身之表,肝主一身之裡,五氣之盛,皆從肺入,七情之病,必由肝起。
6、欲知病之難易,先知病之深淺。欲知病之深淺,先知病之部位。
7、師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乃為善學古人。
8、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
9、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於寒。
10、生民何辜,不死於病而死於醫,是有醫不若無醫也,學醫不精,不若不學醫也。
11、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
12、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13、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
14、運氣不齊,古今異軌,古方今病,不相能也。
15、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16、脾喜燥惡溼,喜溫惡寒。
17、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沒有不治之症。
18、脾胃者,倉廩之宮,五味出焉。
19、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
20、右脈不足,補氣藥多於補血藥;左脈不足,補血藥多於補氣藥。
21、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臨證多,更要熟讀王叔和。
22、巧不離乎規矩,而實不泥乎規矩。
23、不知為不知,亦良醫也。
24、肺主出氣,腎主納氣,陰陽相交,呼吸乃和。
25、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已備,後乃存針。
26、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27、氣和則血循經,氣逆則血亂溢。
28、凡治血證,須知其要;而血動不由,惟火惟氣耳。
29、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治風先治血,血足風自熄。
30、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31、養生在動,養心在靜。
32、人之一身以血為主,以氣為先。
33、濟世之道莫大於醫,識病之源在於經典。
34、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
35、陽隨乎陰,血隨乎氣,故治血必先理氣,血脫必先益氣。
36、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37、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則實。
38、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
39、不學無術,急於求售,醫之過也。
40、今之醫者,惟知療人之疾而不知療人之心。
41、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42、氣化則水行。
43、不服庸醫藥,勝請中流醫。
44、瘡大瘡小,出頭就好。
45、榮者血也,衛者氣也。
46、氣實者氣必喘粗,聲音壯厲;血實者血必凝聚,多痛且堅。
47、讀仲景書,(next88)須於無字處求字,無方處索方,方可謂之能讀。
48、胃者,水穀之海,六府之大源也。
49、胃之為腑,體陽而用陰。
50、陰平陽祕,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51、持脈之要有三,曰舉,曰按,曰尋。
52、人生有形,不離陰陽。
53、氣之為用,無所不至,一有不調,則無所不病。
54、陰平陽祕,精神乃治。
55、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面板,肥腠理,司開合者也。
56、氣行即水行,氣滯即水滯。
57、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58、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謂五液。
59、膽熱移腦為鼻淵;肝熱轉肺為鼻痔。
60、一切不治之證,總由不善祛瘀之故。
61、辨舌質,可訣五臟之虛實;視舌苔,可察六淫之淺深。
62、行欲方而智欲圓,心欲小而膽欲大。
63、方不在多,心契則靈;症不在難,意會則明。
64、看方猶看律,用藥如用兵,機無輕發,學貴專精。
65、血實氣虛則肥,氣實血虛則瘦。
66、陰以實為質,陽以虛為用。
67、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68、見病醫病,醫家大忌。
69、嘔苦知邪在膽,吐酸識火入肝。
70、一陰一陽者,天地之道;一開一合者,動靜之機。
71、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
72、胃以通為補,脾以健為運。
73、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
74、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溼,谷反為滯。
75、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
76、修和無人見存心有天知。
77、治外感如將,治內傷如相。
78、人之所病病疾多;醫之所病病道少。
79、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80、壯火食氣,少火生氣。
81、醫為仁人之術,必具仁人之心。
82、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
83、舌以候元氣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淺深。
84、苔垢薄者,形氣不足,苔垢厚者,病氣有餘。
85、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86、疾雖久,猶可畢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
87、五臟六腑,俱受氣於肺。
88、知方而不知經,則失其理;知經而不知方,則失其宜。
89、五藏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
90、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91、學到知羞處,方知藝不精。
92、學不博無以通其變,思不精無以燭其微。
93、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94、不知天、地、人,不可與言醫。
95、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
96、治病必先識病,識病然後議藥。
97、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98、孤陰不長,獨陽不成。
99、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100、肥人氣虛多痰,瘦人血虛多火。
101、有諸內必形諸外,觀其外可知其內。
102、痘要結,麻要洩。
103、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104、陰中有陰,陽中有陰。
105、至重惟人命,最難確是醫。
106、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107、內之證或不及其外,外之證則必根於其內。
108、吃藥不忌口,枉費大夫手。
109、久立傷骨,久坐傷血,久視傷神,久行傷筋,久臥傷氣。
110、清瀉不用醫,餓到日沉西。撐痢疾,餓傷寒。
111、久病無脈,氣絕者死;暴病無脈,氣鬱可治。
112、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
113、肺為五臟之天,脾為百骸之母,腎為性命之根。
114、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
115、氣有餘則化為火,液有餘則化為痰。
116、陰陽平,則天地和而人氣寧;陰陽逆,則天地否而人氣厥。
117、用藥難,識證難。
118、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119、有醫術,有醫道。術可暫行一時,道則流芳千古。
120、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
121、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
122、齒為腎之餘,齦為胃之絡。
123、壯水之主以治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
124、陰虛之熱者,宜壯水以平之;無根之熱者,宜益火以培之。
125、腎精貴乎專澀,膀胱常欲氣化。
126、肺為聲音之門,腎為聲音之根。
127、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128、謹察間甚,以意調之,間者並行,甚者獨行。
129、證有陰陽,脈有陰陽,藥有陰陽。
130、扶正即所以祛邪,祛邪即所以扶正。
131、腑氣通則髒氣安。
132、病經議明,則有是病即有是藥,病千變藥亦千變。
133、氣屬陽而無形,血屬有而有形。
134、醫者,書不熟則理不明,理不明則識不精。
135、春捂秋凍,無病無痛。
136、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137、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緩,是謂平脈。
138、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139、夫生者,天地之大德也。醫者,贊天地之生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