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名人失敗後成功的事例

  無論成功失敗,但至少要嘗度。生活只有這樣才會變得更好。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於名人失敗後成功的例子,歡迎大家前來閱讀!

  名人失敗後成功的例子篇1:史泰龍

  1946年7月,他出生在紐約曼哈頓一所慈善醫院裡。不幸的是他被藥用鑷子傷到了面部神經,導致左臉頰部分肌肉癱瘓,左眼瞼與左邊嘴脣下垂,語言能力也受到極大的影響。

  幼年時期,他一直和保姆生活在一起,只有週末才能見父母一面。因為長相的原因,大家都不喜歡他,也不願意和他玩。他十分渴望得到友誼和別人的關愛,得到別人的讚賞和尊重,可人們總是將他拒之門外。

  11歲那年,父母在不斷爭吵中分道揚鑣,唯一讓他感到溫暖的母親也離開了他。和父親在一起的日子,並不如想象中那樣溫馨美好。父親對他十分嚴厲,幾乎到了苛刻的地步,稍有不慎,就會招來一頓斥責和辱罵。父親經常朝他嘶吼:“你為什麼不能變聰明一點兒?你為什麼不能強壯一些?”那段時間,他覺得自己簡直一無是處。

  15歲那年,他來到費城,與母親和繼父生活在一起。他的學習成績一塌糊塗,被人認為是一個帶壞其他同學的典範。他一共換了12所不同的學校,常常待不了多久就被學校找個理由開除了。走過苦難的童年和少年,他漸漸長大成人,並且在體育方面表現出過人的天賦。他想成為一名足球運動員或足球明星,可是沒有一所體育院校願意錄取他;他想參加海軍,可是又不夠年齡。無奈之下,他只好來到瑞士,一邊給女學生上體育課,一邊學習戲劇課程。一次偶然的機會,在排演阿瑟•米勒的名劇《推銷員之死》時,他終於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做一名演員。

  不久,他滿懷信心地回到了美國,進入邁阿密大學,正式學習表演藝術。然而他的導師很不喜歡他,認為他不是演戲的料,永遠也不會有前途,還勸他儘快退學。儘管他不相信命運,也不願意服輸,但還是以三個學分之差,被邁阿密大學拒之門外。

  隨後,他來到了紐約。迷戀於星相占卜的母親斷言,他會成為一個明星,但不是演員,而是以作家的身份。於是他聽從了母親的建議,暫時放棄了做演員的夢想,潛心研習劇本的寫作。他想,人們總是在試鏡時拒絕我——因為我的眼瞼下垂,因為我的聲音太過低沉。既然我無法改變自己的外部形象,我總有能力去修改潤色自己創作的劇本吧!

  1974年,他突發靈感,創作了一個叫《洛奇》的劇本。當時不少製片人都很看好這個劇本,但因為他堅持要求出演其中的男主角,而被所有的製片人拒絕。他不甘心,又帶著劇本分別拜訪了美國的500多家電影公司,終於,在被拒絕了1850次後,有一家電影公司被他的誠心所感動,答應了他的要求。片子以很低的成本在一個月內就拍完了,可誰也沒想到,這部電影會成為好萊塢電影史上的一匹黑馬。

  1976年,這部電影的票房突破了2。25億美元,奪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與最佳導演獎,並獲得最佳男主角與最佳編劇的提名。著名導演兼製片人弗蘭克•科波拉由衷地讚歎道:“我真希望這部電影是我拍的。”

  一夜之間,他成了全球炙手可熱的人物。他就是觀眾心目中的超級偶像、單片酬金超過2000萬美元、好萊塢武打動作巨星史泰龍。回眸往事,史泰龍感慨萬千。如果不是經歷了那麼多的挫折,也許他根本不會有今天的成就。是別人的拒絕激發了他的鬥志,磨礪了他的意志,洗禮了他的靈魂,從而改變了他的人生。用史泰龍自己的話來說:“我必須幹出點兒什麼名堂,來為自己贏得一點兒自尊與自信。”

  名人失敗後成功的例子篇2:華羅庚

  華羅庚中學畢業後,因交不起學費被迫失學。回到家鄉,一面幫父親幹活,一面繼續頑強地讀書自學。不久,又身染傷寒,病勢垂危。他在床上躺了半年,病痊癒後,卻留下了終身的殘疾———左腿的關節變形,瘸了。當時,他只有19歲,在那迷茫、困惑,近似絕望的日子裡,他想起了雙腿後著兵法的孫臏。“古人尚能身殘志不殘,我才只有19歲,更沒理由自暴自棄,我要用健全的頭腦,代替不健全的雙腿!”青年華羅庚就是這樣頑強地和命運抗爭。白天,他拖著病腿,忍著關節劇烈的疼痛,拄著柺杖一顛一顛地幹活,晚上,他油燈下自學到深夜。1930年,他的論文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這篇論文驚動了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以後,清華大學聘請華羅庚當了助理員。在名家雲集的清華園,華羅庚一邊做助理員的工作,一邊在數學系旁聽,還用四年時間自學了英文、德文、法文、發表了十篇論文。他25歲時,已是蜚聲國際的青年學者了。

  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自尊的人,能夠奮發向上,自強不息,征服挫折和失敗,在挫折與失敗中獲得成功。而喪失自尊的人,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往往自暴自棄.自輕自賤的人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不行了,從而放棄了努力奮鬥。所以沒有自尊的人,是不可能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的。

  名人失敗後成功的例子篇3:李嘉誠

  李嘉誠的祖先原為中原人士,因災荒而南遷至福建莆田。後又因戰火連綿不斷而由世祖李明山帶領全家遷至粵東潮州府海陽縣,定居於潮州城內北門面線巷。從此李氏家庭同大批因戰亂而南遷的中原人一起成了潮州各部落、各家族中的一支。李氏家庭可以說是書香世家。李嘉誠的曾祖父李鵬萬曾經是清朝每12年選拔一次的文官八貢之一,一時傳為佳話。李氏祖居門前用於插貢旗的碑座,就是歷史的見證。因其家族人士治學風氣甚濃,知書識禮,學問淵博,在鄉村之中頗有名望,頗受村民尊重,故地位極高。

  大凡有志之人,無論年長年幼,只要心裡一旦有了巨集大的目標,就會有永不枯竭的動力和永不氣餒的行動。所以李嘉誠一有時間就躲在小書房裡,如痴如醉地看書,海闊天空地去考慮問題。即使有很多書他不能看懂或似懂非懂,但他仍能憑他的天賦和聰穎努力去領悟。在書房的小小天地裡,李嘉誠常常做著狀元及第、衣錦還鄉的好夢,他對那些精忠報國的有識之士敬佩不已。

  然而美麗與祥和卻是暫時的。

  1939年6月,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開始踐踏這片寧靜的土地。整日整夜,日本的飛機對潮州地區狂轟濫炸,寧和而美麗的潮州城成了一片廢墟。李氏一家冒著隨時可能被殺的危險,躲著不時而來的流彈,爬過一道道封鎖線,步行十幾天,一路風餐露宿,歷盡千辛萬苦,輾轉到香港。一家人寄居在舅父莊靜庵的家裡。禍不單行,這時候李嘉誠的父親李雲經因勞累過度不幸染上肺病。身為長子的李嘉誠一邊照顧父親,一邊拼命地溫習功課。他知道父親是給累病的,因此,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以取得好成績,讓生病的父親能獲得一份精神上的慰藉。

  為了給父親治病,李嘉誠一家的生活過得相當清貧。兩頓稀粥,再加上母親去集貿市場收集的菜葉子便是一天的"美食"。全家唯一的希望都寄託在李嘉誠的父親身上,希望他能儘快把病養好,讓全家能度過這一難關。父親沒能熬過那年冬天,還是撒手歸西了。作為長子,李嘉誠從此不得不眼含熱淚,無奈地結束他的學業出來打工,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父親死後,14歲的李嘉誠被迫離開了心愛的學校用他還很稚嫩的肩膀,毅然挑起贍養慈母、撫育弟妹的重擔。

  李嘉誠先在舅父莊靜庵的中南鐘錶公司當泡茶掃地的小學徒。李嘉誠到這裡之後,學到的第一個功夫就是察言觀色,見機行事。他每天總是一個到達公司和最後一個離開公司。

  辛苦而困難的3年過去了,當年那個14歲的少年已經長成精瘦但結實、英氣十足的小夥子了。17歲的李嘉誠在一家五金製造廠以及塑膠帶製造公司當推銷員,開始了香港人稱之為"行街仔"的推銷生涯。

  當今世界很多傑出的企業家都從事過推銷工作。推銷是一門十分複雜而且不容易學會的工作。李嘉誠酷愛讀書。每天白天工作之後,晚上他還要買些舊書來自學,學完的舊書再拿到舊書店去賣,再用賣掉的錢買"新"的舊書。這樣既學到了知識,又節省了很多錢。最初,李嘉誠向客戶推銷產品之前,心情總是十分緊張。於是他就在出門前或者路上把要說的話想好,反覆練習,從而成功地克服了緊張的心理。漸漸地,李嘉誠發現自己不僅推銷有術,而且大有潛力。他那與生俱來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十分適合於做推銷員。他總是能憑著直覺看出客戶是什麼型別的人物,並且能馬上了解客戶的心理和性格,從而定好相應的推銷策略。

  李嘉誠認為,在從事推銷工作的時候,必須充滿自信,而且要熟悉所推銷的產品,盡最大努力,設法讓客戶感到你的產品是廉價而且優秀的。很快,李嘉誠成了全公司的佼佼者。但李嘉誠從來不喜歡高談闊論,他認為從事推銷工作,重要的有兩點:一是勤勞,二是創新。由於出色的推銷成績,李嘉誠18歲就做了部門經理,兩年後又被提升為這家塑膠帶製造公司的總經理。

  走南闖北的推銷生涯,不僅初步形成了李嘉誠的商業頭腦,豐富了他的商業知識,而且也使李嘉誠結識了很多好朋友,教會了他各種各樣的社會知識。同時,在推銷過程中,也使他學會了寬厚待人、誠實處世的做人哲學,為他日後事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