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專業護理論文

  隨著人類社會和經濟的不斷進步,醫學護理的模式和內容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轉變,對醫學護理專業的學生的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提高護理水平的醫學護理論文

  一.內科病人負面情緒的根源分析

  臨床上護理服務物件就是我們的病人及其家屬,從病人入院、診治、出院這三個階段的疾病治療的過程中的心理狀態是值得關注的。病人的年齡、性格、家庭經濟收入、文化水平和社會地位、心理防禦機制和心理應對水平、負面的情緒氛圍、疾病治療的過程等都會對病人的情緒產生影響。

  1.心理根源

  病人對疾病的認識程度不高,懷疑醫院診斷不明確,擔心疾病過重,隨著疾病的發展和症狀的不斷加重,病人生理遭受嚴重痛苦的折磨、疼痛帶來的痛苦。

  2.經濟因素

  住院病人,特別是一些比較嚴重的疾病、長期住院帶來的沉重的經濟負擔和家庭負擔。

  3.治療因素

  治療過程中的病情反覆,治療方式帶來的身體不適,例如化療的毒副反應是引起病人心理和生理的不適應。

  二、內科病人負面情緒的表現特徵

  患者在內科病房的護理中,因為各種因素的影響,可能的負面情緒主要表現為焦慮、恐懼、悲哀、抑鬱、絕望、易激動、負罪感等等。這種負面的的情緒有輕也有重,有些是模糊的不適感和意志消沉的情緒,有的是憂傷、苦惱或氣餒時表現出痛苦體驗,而恐懼多來源於病人對疼痛和死亡的懼怕,負罪感多半是來源於對待親人和家庭的態度,不能相應的承擔自己的家庭責任,還給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對於疾病比較嚴重的患者,比如說嚴重的腫瘤病人心理障礙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一種綜合情緒的交匯。這些負面情緒的產生和積累,不僅有礙於病人的病情恢復和身心健康,還有礙於醫生的治療和護士的護理工作,甚至和可能為醫患矛盾埋下隱患。因此,在內科護理工作中,加強對病人的負面情緒的有效釋放是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

  三.通過護理對病人負面情緒有效釋放的途徑

  1.積極地情緒關照,以親和力消除患者的焦慮心理

  關懷照護病人是護士人性的道德規範,也是是一種治療行為,加強服務意識,融洽護患關係,要掌握與病人溝通的技巧,在溝通的過程中能感知病人身心需要,樹立良好的護士形象在,護理活動中表現出來較高的文化道德修養給病人,以可親可信的感覺,減少與病人距離感,與病人溝通要融洽真摯、目光柔和、同情關切、和顏悅色,對護理不到位的地方應該向病人道歉並即時採取補救措施。因為新入院的病人大多有焦慮情緒,護士應該讓病人願意接受你的護理,在護理的過程中注意激發病人積極情緒,根據病人病情的不同,對病人進行相應的健康知識宣教,幫助病人減輕心理壓力提高戰勝疾病的信心,消除病人的焦慮心理。

  2.細緻的職業關照,以專業化水平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此處可以增加一些專業護理的例項***

  隨著護理事業的發展,醫院要提高隊伍素質,護士要不斷充實自己,要掌握疾病專業護理知識,醫療護理服務是以醫學為服務基礎,目的是減輕病人的痛苦,促進健康,內科重危病人多,病情複雜多變,併發症多,不少重危病人的護理很難按照臨床護理路徑來實護理服務。要根據病人不同疾病階段、不同診療方法採取針對性的護理路徑,減少併發症的發生,縮短住院時間,從而減輕病人的經濟負擔;護理工作者要提高內科病人的護理質量及護理效率,對病情要有動態的觀察或判斷,預防併發症的發生,積極掌握各種藥物的副反應的預防、觀察、判斷與處理,藥物治療和其他各種臨床新技術的應用與效果,及在病情突變時應急處理的掌握。在內科病房中,病人對護理工作的信任度和滿意度高,病人舒適度就高。

  3.周到的人文關懷,以科學的護理方式營造良好的就醫氛圍

  病人最好的良藥是看到自己的病情一步步的好轉,因此臨床護理路徑的每一個步驟都要體現人文關懷和科學護理的理念,真正把以人為中心轉變為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護理模式,能有效地將患者的情緒導向積極地方面。而科學的護理是需要從大量的臨床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例如病人的服藥管理,要充分發揮藥物療效,並保證患者在用藥期間安全,護士不僅要具有相關的藥物學知識及給藥技術,還必須加強責任心,安全合理地給予口服藥,規範操作過程,這些都直接影響著藥物的療效。科學化、規範化的操作能給病人帶來信任感,對於住院時間比較長的內科病人來說,護理質量的提高和持續改進每月發生的護理差錯和護理缺陷,病人會感受到就醫環境良性發展,因而增強自身的治病信心。護理工作繁瑣細緻,要有效地釋放患者的負面情緒,不僅要改善護理工作的質量,提高護理的水平,還要為病人帶來人性化的服務和關懷,科學的疏導病人的心理障礙,以良好的工作態度和情緒表現減輕患者的消極情緒,另外還要積極尋求患者家人和親友的幫助,以細緻的工作使病人感到溫暖愉快,得到安慰和鼓勵,以增強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對於重病人要給予更多的關懷和照顧,這些都反映護士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醫德修養。

  範文二:醫學護理教育論文

  1.我國護理教育現狀

  目前我國高等對護理人員的培養模式為專科3年教育,本科實行4年;研究生3年;在教育中,其中專科的主要在校學習時間為2年,隨後一年的學習主要在校外進行實習,在就業崗位進行學習;本科生3年的在校學習,除了報考研究生的學生以外更多的將進行崗位實習。在校的學習中的教導模式為先基礎、後臨床、再實習的三段式教學模式,在這樣的教學體制中,缺乏了對學生的人文科學方面的教育,在客觀上形成了學生的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脫節的現象,很容易造成學生的紙上談兵的現象,並且在校的學習中多以講授為中心,重視學生實際理論的灌輸,在考核中以理論考試為主,更多的使用答卷方式對學生進行考核。

  2.教育模式下的問題

  在這樣的學習模式下學生很難形成主動認知,並且醫學本來就是一門實踐學科,更多的科研都是在對患者的臨床診斷中,根據對實際患者的情況進行資料統計與整理再發展出新的教育方式,在現代的教育模式下,很容易忽視了對學生實際的動手操作能力與臨場的判斷能力的提高,學生在學習中產生了更多的依賴心理,與學習的主動性。隨著灌輸式教學轉向探索式學習教學,應啟發學生去探索、去創新。

  3.護理專業創作能力的重要性

  護理人員是醫療行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醫生在進行患者診斷後,由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康復期的全心照料。根據臨床的實際情況統計,護理人員在與病人的接觸時間上,要遠遠超過其患者的主治醫生,因此患者的康復週期的長短除了主治醫生的治療以外,更多的依靠護理人員的心細照顧。對護理學生的的培養不應該只滿足與簡單的護理知識的傳達,更重要的是培養其創新思維和臨床的判斷能力,與總結能力,並且思維水平和創意能力的提高對前者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並可使其終生受益。因此對於護理人員的培養中心不僅僅停留於會專業的護理方法,更應該重點要求創造知識、開拓文化,要專門訓練和不斷開發其創造潛能,讓其在崗位上能有更多的創新,對我國的醫療事業的發展盡一份身為白衣天使應盡的責任。

  4.創作能力培養的方法

  當學生在大腦中逐步形成想法和見解時,老師應該用事實來驗證是否正確與可行。美國的教育學家杜威創作了一種名為“從做中學”的學習方法,其重要的內容是要求學生在活動中進行學習,在實際中實現自己大腦中形成的想法,即在做的過程中學習,通過實際操作達到學習的目的,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新實際情況發生,所以學生在做的過程中也是學生自我形成反思的一個過程,在這個時候教師以現有的專業知識,結合實踐中出現的情況,對學生的方法做出改進,改變學生原有的思維方式,或思維中出現的錯誤。靈活機動地解決,力爭達到殊途同歸的效果,護理專業屬於臨床性較強的一門科學,很多知識都靠“從做中學”的,因此教師應該更多的開展試驗課程,利用實驗課大膽要求學生進行創新,鼓勵與提倡學生說出自己思維中的新奇想法,從而發現護生的創新行為,給以認同、鼓勵。比如,鋪床法中,被蓋與床頭的距離,不同版本教材中說法不一,教師鼓勵學生自己睡到病床上試一下,要求保證兩肩部不外露,保暖,腳不跖屈,病人感覺舒適,而外觀平整,少皺摺。又如,臀大肌肌肉注射,有的同學習慣於右手進針,右手推藥,與書本上的左手推藥有差別,但只要對病人安全,沒有違反無菌操作原則,教師都應該給以肯定。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又增強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並且可以根據以前的經典護理案例進行提問,讓學生自主的進行“頭腦風暴”互相的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並且加以總結,最後得出準確的答案,當有出入時要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因為一個思想在一個人的大腦中形成初期是很容易在學生的大腦中生根的,因此在這時不及時對學生進行思想上的糾正,學生很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在以後的真正工作中很難糾正。

  5.結束語

  綜上所述,到目前為止,目前我國的醫療教育還處在改革的初期,在現代醫學教育中有更多的學者與教師,也意識到了對護理學生創造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但是,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情、有自己的民族和文化背景問題等,因此,在目前我國的教育體制下,以及國家衛生部的導引下,較快制定和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與國際接軌的醫學教育評價標準是很重要的發展方向,這一標準的建立,對於促進我國的醫學教育有序化、全球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並且在新的教育體制下能有效地提高我國護理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