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不好有什麼中藥補氣血

  氣血不足的人看起來就沒什麼精神氣,時常會感到眩暈、氣短,這種情況下可以吃一些補氣養血的中藥來調理,那麼,?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到的相關內容。

  補氣血的中藥

  補氣血的中藥:枸杞

  中醫認為,枸杞有“補精氣諸不足,易顏色、變白,令人長壽”之功效。唐朝大詩人劉禹錫贊它為“上品功能甘露味”。枸杞子適合體質虛弱、抵抗力差的人服用。但服用過程,一定要長期堅持,每天吃一點,才能見效。但是過量食用枸杞子會使人上火、流鼻血、甚至造成眼睛紅脹不舒服等。

  一般來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吃20克左右的枸杞子比較合適;如果想起到治療的效果,每天可以吃30克左右。挑枸杞子時要選那些粒大、色紅、肉厚、質地柔潤、味甜不苦、嚼之粘牙,並可將唾液染成紅黃色的,這樣的枸杞子質量最好。

  補氣血的中藥:當歸

  中醫認為,當歸味甘而厚,甘入脾,厚養血,具有補血的功效。《本草正》記載:“當歸,其味甘而重,故專能補血,其氣輕而辛,故又能行血,補中有動,行中有補,誠血中之氣藥,補血中之聖藥也。”由此可見,當歸的補血效果可見一斑。

  補氣血的中藥有哪些 教你如何補氣養血

  補氣血的中藥:甘草

  中醫認為,其性平,味甘,功能補脾和中,緩急止痛,潤肺止咳,解毒,調和諸藥,適用於脾胃虛弱,脘腹疼痛,咳嗽,心悸,瘡瘍腫毒,中毒等症。

  補氣血的中藥:黃芪

  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脾胃派代表人物李杲認為黃芪“益元氣而補三焦”,清代的黃宮繡稱黃芪為“補氣諸藥之最”。黃芪是一味常用的中藥,它的主要藥理作用是“益氣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託毒生肌”。凡是中醫認為是“氣虛”、“氣血不足”、“中氣下陷”的情況,都可以用黃芪。

  補氣血的中藥:人蔘

  人蔘是補氣血的中藥。人蔘含氨基酸、多種維生素、糖類、人蔘皁甙、人蔘酸、膽鹼等,具有大補元氣、生津止渴、調營養胃的作用。由於人蔘大補元氣,可常用於呼吸微弱、四肢厥冷,脈微弱,血壓低的休克等症。此外,由於人蔘有補益強壯作用,可抗衰老,適用於久病體虛,心悸怔仲,自汗肢冷,氣短,虛脫,心衰,神經衰弱等症。

  中醫認為,其性溫,味甘、苦,功能補氣健脾,燥溼利水,止汗安胎,可用於脾氣虛弱的食少便溏,倦怠少氣、自汗;脾虛運化失司,水溼停留的痰飲,水腫;妊娠脾虛氣弱,胎氣不安,足腫等症。

  補氣血的中藥:西洋參

  西洋參又叫花旗參,主要產於美國和加拿大,移種於我國的叫種參,藥用其根,為貴重藥材,是清補保健之妙品,凡欲用人蔘而不耐人蔘之溫者,皆可用之。西洋參味甘,微苦,功能補氣養陰,清火生津,適用於肺虛勞嗽、久嗽、喘咳、咯血、肺痿失音等症證;以本品1-3克,水煎代茶飲,有潤喉美聲之效,戲曲、歌唱演員常飲,有益於嗓音保健;西洋參亦是體育保健之佳品,可供激烈活動後疲勞乏力,口於而渴,大汗出者服用。

  西洋參補氣之力不及人蔘,其獨特之處在於不熱不燥,凡不適合人蔘治療和溫補的人,均可試用西洋參;但畏寒、肢冷、腹瀉、脾胃虛寒等陽虛體質者則不宜用。

  補氣血的中藥:白朮

  白朮為菊根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朮的根莖,以浙江出產的白朮為最好,為健脾益氣的主要藥物;內含揮發油,油中主要成分為蒼朮醇和蒼朮酮,含有維生素A類物質,有保護肝臟,降低血糖,增強體力等作用;能促進胃腸液分泌,有增強消化功能的作用,有明顯而持久的利尿作用及升高血細胞效應。